第164章 赠礼(第3/4页)
因为路途颠簸,即使姜鹤百般小心,仍有部分蒿草脱落下来。
好在乐无涯用料甚足,将房顶里三层外三层地絮得极厚,因此整体并未垮塌。
“房顶”与茅屋“四壁”并未接合。
两个内监一人一边,将“房顶”合力揭开。
眼见此景,项知节的眉毛忍不住微微皱了一下。
他心疼了。
老师送给他的礼物,就这么被人拆了?
茅屋之中,别有洞天。
内中分了十数间房舍屋宇,有连田阡陌,有河道绵延。
其中有许多小木人,雕得粗糙,不见面目,仅有一些头巾、装饰,用以区别身份。
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贩夫走卒、引车卖浆。
这些人在这小小天地里,各行其是,安然自足。
项铮观视良久,诧异之余,颇觉趣味:“除了这间小屋,还有什么吗?”
薛介道:“回皇上,有一封信。”
他从木箱底部捧出一封信来,恭恭敬敬地呈送到了皇帝面前。
项铮将信件拆封,摊开。
那字迹异常清丽端正,正与闻人明恪奏折上的字迹相符,显然是他亲笔所书。
这封信没有称谓,没有落款,只有工工整整的九个字。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项铮抚掌大悦:“好!好志向,好官员!”
他微笑着看向项知节:“知节,你怎么说?”
项知节答道:“闻人约一番为民之心,实是动人。”
皇上笑答:“为民之心,固然令人感动,可他肯对你表露这么一番好心意,更见忠贞呐。”
项知节低下头去。
这话他接不得。
忠贞一词,只有官员对皇上,岂有对皇子忠贞一说?
一旁,姜鹤的嘴唇微微动了动。
他面无表情地恍然大悟了。
……原来闻人知府在他离开桐州时,叮嘱他的话,是这个意思啊。
项铮敏锐地察觉了姜鹤的动作:“姜侍卫,你有话说?”
“是。”姜鹤拱手一揖,口齿清楚地回答,“临别之前,闻人知府亲口交代卑职,这礼物不是献给六皇子的,是敬献于您的。”
项铮一扬眉:“……哦?”
姜鹤复述了乐无涯的话:“闻人知府说,他做此物,便是想让卑职交给六皇子,再请六皇子代呈皇上。他说,他能从小小一地知县,成为桐州知府,全赖圣上信任,他必会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己任,尽命而为,不负深恩。”
当然,姜鹤虽钝,却不是傻瓜。
乐无涯的后半句话,被他略了过去。
“你在桐州呆得太久了,上京门禁森严,只有有心,不难察觉你离京日久。我必须得做这么个费时费力的东西,才好交代你在此地停留过久一事。回去后,你叫六皇子把此物交给皇上,叫皇上决定此物去留。”
姜鹤有些担心:“可皇上若是真将此物留下,六皇子没了礼物,岂不是太可怜了?”
乐无涯笃定一笑:“皇上嘛,虽号称勤俭朴素,可绝瞧不上我这微末手艺。该大方的时候,他会大方的。”
果不其然,项铮听了姜鹤禀报,又细细观看了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九字,发现其上确无赠给六皇子的具体字眼,实在挑不出什么错来,嘴角笑意便渐渐真切了起来:“知节,你和小七的眼光,着实不错。”
项知节已透过姜鹤的只言片语,揣测到了乐无涯的真实意图。
他点头称是,除此之外,不多说一句话。
项铮道:“既是你看重的官员,此物便赠给你了。望你牢记这九字,也牢记圣人之言,得志之后,不忘泽加于民。”
项知节温和致礼:“是。谨遵父皇教诲。”
……
结果,这份长途跋涉而来的礼物,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六皇子府。
回府之后,项知节首先选择安抚姜鹤的情绪:“姜侍卫,受惊了。”
姜鹤实话实说:“六皇子,我没惊。”
见姜鹤确实神色如常,不见惊色,项知节低头拨弄了一下茅屋边缘的蒿草,嘴角漾出了些笑容:“这些时日,他在忙这些?”
姜鹤面色稳重:“是。闻人知府还向我讲解了,他雕刻的这些小人分别是做什么的。”
项知节一一看去,心尖蓦然一动。
他发现了一个不大寻常的小木人儿。
和其他小人相比,那小人似乎没什么职业,躺在一间房屋的角落,乖巧地盖着锦帕改的小被。
他指着小人儿:“这是做什么的人?”
“哦。闻人知府说,这是个病人。”姜鹤说,“他讲,‘平时不养生,病时养医生’,他希望病人安安生生地把病养好,莫要让关心他的人伤心忧虑了。”
项知节将那小人儿小心翼翼地从床榻上扶起来,捧在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