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暗刃(二)

自从宗家一场浩劫后,宗曜在这世上便是孤身一人了。

皇上以安抚为名,召他入书房密谈一场后,宗曜摇摇晃晃地走出来,看向天空。

不再有人叫他二宝了。

如今的宗曜,是一只失家离群的寒蝉。

想要熬过漫长的冬季,他别无选择。

自此后,他隐介藏形,低调处事,在翰林院一留就是四年。

他成了一个最寻常、最不起眼的官员,一年说的话,加起来未必有一千句。

旁人知道他因家变而性情有移,暗自喟叹一番,也就罢了。

谁也不知,他踏出皇上书房的那一日,便成了长门卫。

所谓“长门卫”者,在宗曜看来,是取“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之意。

正如明月高悬长空,俯瞰世人一样,他肩负着替皇上监察翰林院几十位文官的职责。

他麻木又忠实地写下一封封密折,禀奏着他们出格的言行,或是私下与文臣武将们的交游情况。

……没人会特别留心一个失势、孤僻、沉默得像是一道影子的小官。

在他的检举下,有三位翰林院官员获罪,或贬职,或抄家,多年寒窗苦读得来的功名如烟云消散。

除此之外,有多少名官员在皇上那里挂了名,等着拉清单、算总账,就连宗曜自己也说不清楚。

天地不仁,无亲无师。

那就一心事君吧。

即使赴桐州、任同知,他也殊无喜色,平平淡淡地领旨谢恩。

他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去做自己熟悉的事情罢了。

桐州不是什么洞天福地,好几个同僚在听说他要外放到桐州做官时,都是一脸的同情,附赠一句意味深长的“保重”。

宗曜不大在乎。

最坏,不过是步前几任的后尘,或死,或发配。

死了更好。

死后,他是不想再和兄长与叔叔相见了——他们无颜见自己,自己也是无颜见他们。

他唯一要去找的是乐无涯,好解开他经年的疑惑:

当初,老师是否利用自己,刺探过宗家的情报?

他年少时,绕着老师叽叽喳喳地说了许多,至于有没有在无意中讲出什么出卖叔兄的话语,他已记不清楚了。

怀着一腔死志,他来到了桐州。

好在,桐州的境况没他想象中险恶。

除了闻人知府的外貌外,他没有受到过任何惊吓。

他客客气气地接过了同知的印信,乖乖顺顺地接手了府同知的工作,平平静静地杀了个流亡倭寇,窝窝囊囊地以长门卫的身份拉起了一道情报网。

一切都很顺利。

除了不知道该怎么应付闻人知府外,一切顺利。

简单来说,那位不像个读书人,像个游侠头子。

大清早,他在衙中打完八段锦,又练五禽戏。

宗曜只是路过,就被他一把抓了过去,陪他一起打。

用他的话说:“瞧你虚的,别在我这儿干着干着死过去了,老爷心善,见不得死人。”

宗曜想着他在米溪校场上,将平根儿一刀抹脖的意气昂扬,一时间无言以对,只好跟着他作鸟戏,累出了一头细汗。

坐回案前,待汗落下,宗曜铺纸于前,寻思要如何将闻人明恪在桐州的行径密折上奏。

私募兵勇?

不算是。

这些府兵全是大虞治下军户,知府大人不过是优中择优,把他们挑进来,吃点好的,练点好的。

莫说是本地倭患横行,就是那太平地界,也没几个知府不自练一支府兵,以供不时之需——府兵吃好喝好,打起仗来,一个能抵十个屯田兵。

本朝虽无明旨,但只要府兵不超过一所之数,不满千人,便不算违制。

况且,知府大人用这些府兵,不是充作私奴,用来耕种私田、建楼建园、横行街市的,当真是个练兵备战的架势。

拿这事告状?

宗曜不过是个长门卫,并没有秦桧之心。

咬着笔杆思索半晌,宗曜打算出去走走。

然而,他刚一出门,就看到知府大人在院中和一个骨瘦如柴、鼻青脸肿的老县令吵架。

“我把你调来,不是让你来死给我看的!”知府大人立在萧萧西风中,叉腰怒骂,“试个新农具而已,你叫年轻的上啊,整个云梁县是找不到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了么?轮得到你这把老骨头了上去逞能?好吧,翻沟里去了,亏得阎王爷嫌你肉柴懒得收,几百斤的农具!要是翻压到你身上,我现在就该给你上坟烧纸钱去了!”

知府大人嗓门高,没想到那摔肿了一张脸的齐老县令比他调门还高:“耕不厌锄!这些荒地是我跟人打了多少架才收来的,不趁着冬闲时候、地没上冻,把地翻出来个大概,等明年开春,你拿你的头去种地?!是你说要军粮,要保百姓有余粮,要这要那,我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