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横行(二)

张凯一口气淤塞在喉中,口中笑道:“知府大人此番登门,便是以捕风捉影之事威胁张某的吗?”

乐无涯诚恳道:“这不是威胁。我威胁人一般不这样。”

张凯不为所动:“大人善断刑狱,该知道凡事都讲个证据罢。”

乐无涯语调活泼:“你要人证,还是物证啊?”

张凯心狠狠一沉。

然而他到底深沉,几个呼吸间,便恢复了若无其事的模样:“黄州之事,于在下而言,真真是太过久远了。彼时,家父弃世,在下前往黄州投奔叔父,的确是在叔父家住了一段时日。可不久后,叔父升任太常寺奉礼郎,上京赴任,我便离了黄州,回到桐州老家,与祖母同住。叔父在黄州任知州之时,我不过一总角小童。说句无礼的话,大人就算要拿当年之事说嘴,与在下也是说不着的。”

“可是谁让我不认得上京的张务之大人呢。这份见面礼,即使我想送,也送不出去呀。”

他双手叉腰,眼波细细道:“我就认得你,孟安兄。”

张凯收敛起了笑脸,不再作声。

他对当年之事,其实是有所风闻的。

可一来,他不能认;二来,他不能将乐无涯强行驱离;三来,他不敢铁口直断,认定叔父就是清白之身,万一把话说得死了,倘若此人手里真有什么铁证,那自己就要惹上一身腥了。

缄口不语,是他当下最佳的应对之策了。

见此人不再饶舌,乐无涯便款款将前因道来。

“黄州有位卖玉饰的童掌柜,死中逃生。全家老幼妻子共计七口,只有他一人活着出狱。他于流放中途逃跑,流落西南。数年后,竟成一方匪首,盘踞老鸹山……”

乐无涯眼前光影流转。

一个苍髯瘦骨、书生打扮的人,被五花大绑着跪在他身前,眼里有瑟瑟秋风和熊熊烈火。

乐无涯成立天狼营后建下的第一个军功,便着落在此人身上。

此人姓童,匪号“老北风”,盘踞在老鸹山上,处事风格阴狠冷酷。

当时,虞、景两地交战,民间管控粮食极严,家无余粮,山上匪徒更是穷困潦倒,没有进项。

于是,“老北风”想出一条阴计,伪装身份,流窜至其他匪帮的地盘,烧杀劫掠当地乡民,以栽赃别处匪帮,以保自身不被剿杀。

可惜,他撞上了一只小狐狸,以及初出茅庐、亟待建功的天狼营。

经过一番现场调查后,乐无涯发现劫掠之人对本地情况并不熟悉,且行事过于残忍,大张旗鼓,不像是本地匪帮所为。

他察知事态有异,便冒了风险,孤身登上那几家被栽赃的土匪山,轻声细语地进行了一通调查兼安抚后,威逼利诱,把这帮惴惴不安的祸苗收归了军中。

如此一来,能给百姓们除去一害,还能借着这栽赃陷害之仇,送这帮刚收编回来的土匪攻打老鸹山。

经此一役,活下来的,可以留在军中以观后效;若不驯从,再寻个错处,把他们分而化之,捏在掌心里慢慢弄死不迟。

老鸹山就这么被乐无涯借着其他土匪的手,不消耗天狼营一兵一卒,生生地一勺烩了。

乐无涯见到“老北风”时,见他一副文士相貌,便随口感叹了一句:“哟,不像个土匪样儿呢。”

“老北风”知道自己这回只有引颈受戮的份儿,因此一直垂着头,是死心了的神情。

没想到,乐无涯的一句感慨,无端点燃了“老北风”几近成灰的心。

“老北风”跪倒在地,泣血控诉,历历讲述了他受冤的全过程。

黄州同知张务之,明明说了是要采买玉石,给天潢贵胄送礼,他彼时不过一个商人而已,哪有那个售假制假的胆子!

他甚至是把原价一千五百两的玉,足折了三成的价卖给张同知的呀!

可银子还不等在手心里焐热了,官府就杀上门来,不由分说,把他全家枷走。

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在女监感染风寒,先后去世。

五岁的儿子吃了狱中肮脏的饭食,活活吐泻而死。

老父老母受不得枷号,双双离世。

十七岁的弟弟就被锁在老父牢笼对面,眼睁睁看父亲没了声息,呼告不得,悲愤之下,大骂看守,被看守使棒子生生打死了。

为着活命,“老北风”不得不签下了认罪状,被判处流放。

流放路上,天公终于开了一回眼,叫他遇到了一场泥石流。

他和另一个人趁乱逃了。

随后,他被裹入流民之中,失家离索,一路向西。

世事汹汹如浪,将他一鼓作气地卷到了西南,成匪成寇,再无转圜之机。

说到最后,“老北风”捶着胸口,嘶声哭号:“我冤枉!我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