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风息(四)

朝中常有人笑言:倭寇应剿,却不可尽剿。

因为唯有养寇,方能自重。

上上下下的官员,以“剿倭”之名,食利自肥,如同婪蝗,伏在百姓身上熬油吸血、敲骨吸髓,给自己捞了多少好处,早已不可计数。

乐无涯心知,自己剿寇有成,在不少官员眼里,无异于剜他们的肉、放他们的血。

现下,皇上正因捷报大喜,他们这帮人精自然不会在这时候凑上去扫他老人家的兴。

而这正是乐无涯整治这帮乡绅的大好时机。

等他考察海岛归来后,颇谙刑狱之事的牧嘉志已经审出了大致眉目,从被俘的倭寇口中撬出了不少情报。

把第一批案卷通览完毕,乐无涯举起其中一份:“这个贼子指证南城吉家,与贼寇私通,资敌叛国?”

牧嘉志点头。

“把人拎去,当面对质。”乐无涯扔下案卷,一脸的正气凛然,“我治下都是良民,可别叫人污蔑了去。”

牧嘉志:“……”

您既然睁着眼睛,就请别说那瞎话了吧。

……

府兵们直扑吉家,唤吉家的当家人吉二老爷出来。

吉二老爷四十来岁,自诩仙风道骨,平日里除了吃喝嫖赌之外,最大的爱好便是修仙问道,自觉风雅无双。

当然,收不上税时,或者看上了手下佃户妻女时,他也很乐意资助些渔匪水寇,替自己打打短工。

前几日,他听闻了官兵围府一事,腿肚子便开始转筋,茶饭不思数日,早已羸弱不堪,行走时愈发飘飘然,颇有几分要乘风归去的意味。

小厮连滚带爬地来报有大队人马围府时,他险些一口气没倒上来。

好不容易镇定下来,他一面出迎,一面调动腹中本就不多的墨水,猛打腹稿,筹划着要如何把自己摘干净。

不过,养尊处优的老东西终究高估了自己的胆量。

这帮府兵刀剑上刚沾过血,气度岂是寻常小吏小兵可比?

吉二老爷一出府门,便觉一股凛凛煞气扑面而来,骇得他刚刚成型的腹稿瞬间化为乌有,化作汩汩冷汗,顺着脸就淌了下来。

为首的府兵余明春,冷冷地睨着腿脚发软的吉二老爷。

乐无涯曾为余明春的祖父办过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日宴。

而当年,他的祖母正是此人手下佃户的女儿,遭这老东西轻薄,走投无路,险些投江。

为求安宁,她才嫁入军户。

乐无涯派他来,正是为此。

能亲眼看着自家仇人倒台,多是一桩美事啊。

余明春一摆手,押出一名倭寇。

当那人和吉二老爷一对视,后者顿时脸色死白,腿脚一软,一屁股坐在地上,招架不住,竟当场背过了气去。

余明春见状,不得不暗叹大人高瞻远瞩。

他又一摆手,一名军医匆匆出列,手腕一翻,取出了几根缝衣针那么粗的银针,现场施救,活活把吉二老爷给扎醒了过来。

牧嘉志在刑狱上做事向来把稳,这倭寇的罪状,供述得极是详细,包括何时、何地曾与吉二老爷见过面,收了何物,甚至连吉二家中的格局都能说上一二。

再加上吉二老爷那做贼心虚的表现,对质的结果已是不言自明。

吉二老爷连带一干家仆,悉数被押走审讯。

那扇朱红色的大门,就此贴上了封条,宣告了吉家的彻底覆灭。

吉二老爷之事,很快传遍了全城,包括那些被封在府中的乡绅豪强们。

这下,他们更慌了。

连那些不曾作恶的乡绅都有些食不下咽,生怕知府大人挟私报复、强扣罪名,更别提那做过坏事的了。

有了吉二老爷这个前车之鉴,不少曾与倭寇有过勾结的乡绅实在害怕秋后算账,只得连夜打点细软、携妻带子,或是越墙而走,或是刨墙钻洞,只求速速逃离此地,免得被关门打狗,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保得命在,再说其他。

对于这些逃窜之人,乐无涯并没将他们赶尽杀绝,反倒喜闻乐见。

他请郑邈协助,也只要求捕快们守住大门小户即可。

若真有那跳墙狗、钻墙鼠的本事,跑就跑了吧。

管你是投亲投友,还是隐姓埋名、遁入山林,既然跑得掉,便算你命不该绝。

然而,你总没有搬山移海的本事吧?

说白了,这帮人就算携款潜逃,也只能带走些许浮财。

家产田地、桌椅古董,又岂会长了腿跟着他们跑?

所以,这些硬通货只得被他们含泪扔下,全部留给了乐无涯。

乐无涯此番总共活捉了一百来号倭寇,其中不乏嘴硬头铁、只求速死的,也有许多下层的小虾米,平时只有卖汗卖苦力的份儿,对上层的种种交易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