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风息(四)(第2/3页)

真能在第一时间坐实私通倭寇的罪责的,不过两三家而已。

好在乐无涯封锁消息及时,这帮乡绅根本无从得知,他到底在战斗中活捉了谁。

万一就捉到了曾和自己沆瀣一气的倭寇呢?

他们心慌气短,不得不逃。

这一逃,便等同于自己把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须知乐无涯打出的旗号,是保护乡绅,而非拘禁。

你不心虚,跑个什么劲儿?

人一跑,乐无涯自然有了理由,入府搜查证据,顺便把家产充公,再把田地分予有功之人,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一举数得。

这帮乡绅逃出生天之后,还不死心,暂留周边州县,暗中派人打听消息。

谁知这一打听,他们纷纷气歪了鼻子。

宗曜的情报网,在这种时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旦确认当家主子逃跑,乐无涯便立即发动了其治下的佃农,请他们列举其罪状,为没收他们的财产寻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这帮乡绅,平日里作恶多端,该杀的事儿干得实在不少,佃户们早已恨之入骨,只是敢怒不敢言。

如今听说欺压他们许久的恶人因涉险通倭,已然仓皇逃窜,顿时群情激奋,再无顾忌,纷纷站出来历数其罪。

有一佃户,回忆起自己尚在襁褓的孩子被前来收税的乡绅儿子掷于地下、横死当场的场景,心肝倶折,哭倒在地,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如此一来,这帮跑路的乡绅真想回来也不成了,只得捏着鼻子,继续逃亡。

其中一个姓许的桐州乡绅,一路狂奔,跑出了五百里地,投奔了自家那位曾任一地知府的伯父。

许乡绅自打生下来就是个大胖小子,如今成了个老胖小子,本该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却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财产损失的心痛,加上一路劳苦,再加上担惊受怕,叫他短短数日内足足掉了几十斤肉,刚一和自己的伯父打上照面,就是一顿哭啼。

许伯父他老人家是位退任知府,赋闲在家,最是怜爱小辈,一听自己的子侄被当地知府迫害,一边心软暗垂泪,一边恶向胆边生。

至于为什么被迫害,他暂且不管,先将大侄子扶起来,细细盘查起事情的前因后果来,暗地里盘算着要记下闻人明恪在剿寇过程中犯下的错处,等皇上这股高兴劲儿过去,就托自己在京中做官的学生寻机参他一本。

结果,越是盘问,老许知府越是无语凝噎。

“按理说,知府不应统兵的。”

“兵权不在他手里头啊,归一个姓牧的通判管。”

“府兵里有没有私募的?”

“没有哇,都是正儿八经的官兵,听说一水儿都是从军中选拔上来的,个个都是黄册上的军户,有据可查,没听说有私募来的。”

“他有没有拿这府兵为自己谋私利?”

“不仅没有,他还倒贴给人家钱呢,人人有甲,冬天有棉,逢年过节还发点肉蛋柴米。您说这是不是傻?”

“那……他有没有扣留府兵在官邸?”

“……没有吧,年前,有不少府兵愿意回军中效力,姓闻人的都一一答允,发回原籍,叫他们带兵练兵去了,可真是半点人情都没有!”

“那么,私造旗帜,或是以‘某家军’为名,在外招摇,这种事可曾有过吗?”

“那更是没有了。闻人知府是复姓,‘闻人家军’念起来属实拗口,哪家好人给自家私兵起个这等名字?”

至于利用府兵,横行乡里、欺行霸市,更是从未有过。

这帮人军纪严明,但凡与百姓有犯的,无一不被罚了军棍,发还原籍,绝不容情。

问来问去,老而弥奸的老许知府竟是没抓到此人的一丝把柄。

老许知府愤恨之余,也生出了一丝好奇心:

如此刁钻的小子,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

被老许知府评为“刁钻”的乐无涯,此刻正坐在马背上,一边踏花而行,一边安安静静地编着花环。

小黄马的马耳朵上,已戴着一只粉蓝相间的花环。

小黄马虽说不是个上阵杀敌的材料,却胜在脾气温驯,且颇爱臭美,戴上花环后,每每经过河塘水井,就要美滋滋地照上一照,很是给乐无涯面子。

乐无涯手上正编着另一只花环。

身侧随行的元子晋,头戴花冠、神情自若。

自打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反倒不似从前那般跳脱,为人稳重了许多,连篇的怪话也少了许多,简直让乐无涯有些不适应。

乐无涯又完成了一顶花环。

这是他最满意的一顶,他捧在手里,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见他把那花环挂在了一侧褡裢上,元子晋忍不住哎了一声:“我的马还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