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孝道(一)
虽说得了上司亲口允诺的几日休沐,乐无涯却不曾懈怠分毫,先遣了华容递上告假的牌子,将一应的休沐手续办了个周全,又从衙里取来待审的几份卷宗,这才舒舒服服地穿着寝衣、散着头发,歪靠在榻上阅起案卷来。
汪承端着煮好的四君子茶进来时,见到的便是这般景象。
明明都是男子,汪承却蓦地垂下了目光,只觉多瞧一眼便是唐突。
跟在他后头的秦星钺就没那么多拘束,人未至、声先到:“大人!何哥从西市淘来些新上市的葡萄,甜得很,我特意给您挑了两串水头足的!”
乐无涯:“我不吃皮。”
他只用四个字,就把秦星钺支到一边剥葡萄去了。
旋即,他又看向了汪承:“汪捕头,正好,这里有一份案卷。你是最通刑狱之事的,且来帮我参详参详。”
汪承一板一眼:“闻人大人,卑职已不是捕头。您叫我汪承便好。”
乐无涯:“我叫着顺口,你便受着吧。”
汪承从善如流,不再多话,在榻边单膝跪下,瞥了一眼卷宗,便又垂下眼睛:“大人,此案卷尚未结卷,按规矩,不可交由旁人阅览。”
“谁说我要交你阅览了?”乐无涯斜他一眼,“不过是我看卷时,恰巧有人在下首坐着,无意间瞥见几行字罢了。”
汪承欠了欠身:“是。卑职明白了。”
他虽非墨守成规之人,但初来乍到,到底不似秦星钺那般与大人熟稔。
恪守礼节,总没有错。
既然大人如此要求,他便依言坐在了乐无涯的脚踏边,就着乐无涯的手,读完了整个案卷。
待他阅罢,秦星钺已经剥出了一盘子晶莹剔透的葡萄果肉,乖乖送到了乐无涯跟前。
而汪承是个极懂配合的人,动作流畅地把乐无涯手中的案卷接过,封装入袋,让大人干干净净地腾出手来吃葡萄。
“大人,先吃葡萄,过一会儿再饮茶,免得寒了肠胃。”
先是叮嘱了一句,汪承才谈起了正事。
“单就案卷来说,以卑职愚见,看不出什么错漏来。”他动作麻利地系好绦绳,“这件案子很简单,人证物证俱全。不知道大人专程给卑职看这案子,是想要卑职做些什么吗?”
乐无涯满意地一点头。
他没看错人。
这小子在公务上,真是一把指哪儿打哪儿的好枪。
乐无涯捧过葡萄盘子,边吃边道:“你说此案简单,不妨复述一遍案情,叫我听听。”
汪承习惯于和郑邈对谈案情,知道由一人复述案情、旁边有人倾听、分析,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理清案件思路的。
没想到闻人大人和郑大人的办事习惯如此相似。
这倒叫汪承有了三分亲近之意了。
秦星钺不懂这些个事情,就蹲在一旁,竖着耳朵,当故事听了。
“案发在豫州道彰德府……”汪承说,“杀人者,乃当地一名四十岁的秀才,姓田,名有德,字留芳,七试不第,但事母至孝,远近闻名,每一剂汤药都要自己试过温度才呈给母亲。老母年逾六十,忽患重疾,他遍访名医,甚至听信巫人妄语,割股疗亲。始终不得治,实在无奈,便求诸于神佛……”
这老秀才来到了当地香火鼎旺的药王庙,发了个狠愿:
若老母得天之幸,大病得愈,他情愿将幼子送到药王菩萨身旁,做个侍奉香火的童子。
诚心祈福之后,他带了一撮香灰回去,掺在一个游方医生调好的“偏方”中,喂老母喝下。
不知是否真的是孝感天地,他的母亲服药之后,竟然真的险死还生,捡回了一条性命。
……这就很尴尬了。
既许菩萨,岂敢食言?
若是他不还愿,菩萨一怒之下,不肯庇护他的母亲了呢?
这秀才煎熬了半个月,终于是一咬牙,带着幼子来到药王庙,拜了三拜,拎起那才不过三岁大的孩子的脚,大头朝下,重重摔在了药王菩萨面前。
汪承见多识广,听过的、见过的人伦惨剧数不胜数,因而一一讲来,面不改色。
秦星钺却听得瞠目结舌,眼睛越瞪越大。
他也是寡母一力抚养长大的。
要不是家有老母需要奉养,他早就抛下一切,和姜鹤一起跟着程大人走了。
秦星钺自认为已经足够孝顺,谁想真他娘的一山更比一山高。
秦星钺憋了半天,把一肚子的脏话掐头去尾,勉勉强强吐出了六个字:“这畜生疯了吧?”
汪承神色不变:“愚孝之人,古而有之。《二十四孝》里还有埋儿的郭巨呢。”
郭巨是东汉之人,因家贫无食,其母又常将食物分给孙辈,郭巨不忍饿杀老母,便打算把儿子埋杀在后院之中,省出一份口粮来,结果刨坑时挖出一坛黄金,两难自解,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