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如天(第7/25页)
裴玄静心里明白,自己所恨的与其说是皇帝这个人,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绝对的权力。正是这种至高无上、天命所归的权力,将人命视为草芥,随意践踏弱小者的尊严,剥夺他们的自由、希望乃至一切,却连申诉的机会都不给。
最可怕的是这种权力以家国天下的名义行事,因而无人能与其争辩。没有人是永远正确的,唯独在与这种权力相结合时,就可以为所欲为,杀伐予夺,不需要承担任何良心的谴责。
在与皇帝打交道的过程中,裴玄静时刻感受着这种权力所带来的可怕压迫,但与此同时,她也能感觉到,皇帝同样被这种权力所裹挟,他所承受的压力也许超过了天下任何人。
她知道他有多么强大,他是万人之上主宰众生的天子,但裴玄静还是试图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他。每当这样做的时候,她对他的恨意便会有所松动,她的人生也就显得不那么黑暗了。
可是现在,宋若昭的失踪令一切又恢复了原状。
裴玄静认为,这一次宋若昭肯定凶多吉少了。
首先,宋若昭要逃出大明宫是不可能的,况且她绝不会将小妹若伦单独留下。偌大的一个大明宫,如果想刻意藏身某处的话,以宋若昭的聪明应该可以办得到,但她何必如此呢?宋若伦才刚十六岁,性格单纯怯懦,一向依赖姐姐们惯了,半分主见都没有。从皇帝的说法来推断,宋若伦对宋若昭的下落肯定一无所知,否则以她的那点胆量,绝对瞒不过皇帝的眼睛。现在宋若伦的天已经塌了,今后的命运更加堪忧。但凡有一点办法,宋若昭都不会让唯一的妹妹落到这步田地,除非——她自己遭遇了不幸。
所以说,宋若昭的失踪绝不是什么好事。很可能她已经死了,也可能她正在生死的边缘挣扎,而裴玄静作为她最信赖的朋友,却根本不知该如何施以援手。
为了自保,宋若昭选择做一个无心的人。即便如此,无心的宋若昭还是未能幸免。
裴玄静的心又一次被无能为力的恨浸透了。
多少次了,从《兰亭序》的谜题开始,她执着地寻找真相,解开了一个又一个谜,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噩运。武元衡、王义、禾娘、宋若华、宋若茵、贾桂娘、王质夫、李弥、崔淼、宋若昭……她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或尊敬或怜惜或同情或挚爱的人离她而去,而自己所追求的真相不仅没有帮到他们,反而成了索命的绳圈,穿心的利箭!
不,她再也不会犯傻了。
裴玄静沉思的时候,皇帝保持着沉默。如果裴玄静注意去看,一定会发现皇帝的脸上阴晴不定了很久,仿佛在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冰块移出去之后,皇帝只能用意志力来压抑腹中时刻翻滚的燥热,这对他来说谈何容易——应该是越来越困难了。
终于,皇帝勉强用平稳的语调说:“宋若昭之事不必再提。你只说说对凌烟阁异象的解释。”
裴玄静紧张地思索起来,要怎么说才合适呢?
第三十三象“一枯一荣”的显影,裴玄静能够肯定是宋若昭一手制造出来的。其实在那夜的长谈中,宋若昭几乎已经向裴玄静承认了这一点,并暗示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妹妹。裴玄静也毫不犹豫地向她表示了支持。所以,即使今天裴玄静推测出了宋若昭伪造异象的全部过程,也找到了相关的证据,却仍然必须以“鬼神之说”来搪塞皇帝。
别着急,别着急。裴玄静命令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宋若昭为什么非要用制造异象的方式来保护柿林院?
异象一共发生过三次。第一、二次显影是《推背图》第九象的“猿猴戏火球”,裴玄静并未亲眼目睹,而是听宋若昭叙述的。第三次便是第三十三象的“一枯一荣”,裴玄静和宋若昭、柳泌等人在一起亲眼所见。也正因为人在现场,裴玄静才能及时发现剪纸和其他蛛丝马迹。
等等!裴玄静的心头一亮:即使宋若昭制造了第三次异象,就能推断第一、二次的异象也是她制造的吗?
裴玄静的心狂跳起来,她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剪纸是不会动的!
宋若昭不可能用同样的办法制造出“一枯一荣”和“猿猴戏火球”这两种异象。因为即使她能够搞到“猿猴戏火球”的剪纸,也没有办法让它动起来!
第三十三象和第九象的显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与“静”之间。
宋若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光源和显影的问题,但是她的办法制造不出猿猴嬉戏和明珠发火的活动效果。
第一、二次显影用的光源肯定是蜡烛。而且,这两次显影时凌烟阁中是有人的!
裴玄静想起曾经看过的皮影戏,如果要让窗上的影子动起来的话,皮影戏的方式或可一用,但必须有人在后面操纵。所以她推断第一、二次显影时,应该是有人在阁中点起蜡烛,再操控猿猴和火球的皮影,远远望去,绝对能造成“猿猴戏火球”的异象。而且策划者对宫中的规矩了如指掌,深知众人在看到异象后,绝对不敢立即冲进阁中,所以阁中之人有充分的时间熄灭蜡烛,收拾好皮影,在众人到达之前安然离开凌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