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浮名一误(第9/17页)

曹湛大感意外,问道:“此话怎讲?黄芳泰到底做了什么穷凶极恶之事,竟得与众人结怨?”

黄海博奇道:“曹总管不知道黄芳泰的来历吗?他除了有京口总兵官职外,还是世袭的一等海澄公。”

曹湛道:“呀,莫非黄芳泰是前郑成功部将黄梧后人?”

黄海博点头道:“黄芳泰是黄梧的侄子,第四任海澄公。”

曹湛道:“我竟不知道黄芳泰的来历!而且织造大人也不知道,我记得黄芳泰入座时,织造大人介绍只称京口总兵,未提‘海澄公’三字。”

黄海博笑道:“曹寅兄的心思,只在江南士林,哪里会留意一介武官?其实我原本也不知道黄芳泰来历,也是今日新从江南提督金世荣那里听到的。”

当年黄梧献平海之策,害得沿海四省数万人流离失所,所得海澄公爵位,其实是无数百姓的生命鲜血所换,沿海一带,无人不对其切齿痛恨。黄梧及独子黄芳度早死,一等海澄公爵位由此传到其侄子手中。

到清廷平定台湾,取消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迁界令”,第四任海澄公黄芳泰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他自知难以在福建立足,便上书请求改调江南。康熙皇帝料想黄氏在沿海名声太坏,遂调黄芳泰到京口任总兵,命他低调行事。黄芳泰既有过千夫所指的经历,平日亦不敢以一等海澄公自居,旁人自是不知他是黄梧亲侄。

曹湛闻言心念一动,问道:“黄芳泰身份,是金世荣金提督告知黄公子的吗?”

黄海博点了点头,道:“中途休息时闲聊,金提督随口提到的。他不独提了黄芳泰,还提了漕标绿营千总朱安时。原来那朱安时也是大有来历,竟是朱国治之侄。”“嘿嘿”了两声,又道:“两个声名狼藉者的后人,今日全都凑在一起了。”

此时已抵达客馆茅房,曹湛一时不及多想,招手叫过守在茅房前的下人阿兹,问道:“我走后,可有人再进去茅房?”

阿兹道:“曹总管吩咐后,小的便封了门,死死守在这里,再没有人进去过。不过客馆的客人,就是那位脸上有疤的陆老,不久前曾来过一趟,说要进去方便。小的告知茅房坏了,指点他去西园那边的茅房了。”

曹湛闻言大为惊讶。尽管听了曹寅一番天马行空的讲述,他仍然认为陆惠是黄芳泰命案的最大嫌犯。之前黄芳泰一见到陆惠,便起了古怪,以为对方是某位故人,得知陆惠身份后,才直说认错了。说不定黄氏并没有认错,陆惠正是他认识的故人,有过一段恩怨纠缠。黄芳泰再度寻来客馆,只是为了确认陆氏身份。陆惠担心旧事败露,于是杀死黄芳泰灭口。

然陆惠竟然再上茅房,这表明他不知里面有具死尸,那么他之前所称于海棠树下便溺,也当是真事,更不会是凶手了。

黄海博尚不了解原委,只问道:“人在里面吗?”曹湛点了点头。

阿兹讶然问道:“茅房里面还有人吗?何以这么久都不见动静?”

曹湛不答,只吩咐道:“你去叫几个口风严实些的人来,准备好担架、被单之类。”

阿兹有所醒悟,“啊”了一声,脸色煞白,却不敢再问,飞一般地跑着去了。

黄海博正待进去,曹湛叫道:“黄公子,你是局外人,又是读书人,不一定非要做此事。”

黄海博笑道:“怎么,曹总管是怕黄芳泰死相难看,吓到我了?放心,我精通外科医术,闲暇时会去聚宝门敦善堂施药行医,见过不少鲜血淋漓的场面。曹寅兄请我来做帮手,不就是因为我通晓医术吗?”掀开帘子,径直入来茅房。

因来西园做客者多为名流,时有留宿客馆者,这处茅房也修得极为讲究,有专人负责冲洗打扫。墙角还撒了干梅花瓣,一进来便闻见淡淡幽香,混杂着一股血腥气。

黄海博径直走到最里格,推开板门,前前后后观察了一番。

曹湛跟进来问道:“可有什么线索?”

黄海博道:“凶手手持短刃,直捅了黄芳泰不下五刀,应该跟他有深仇大恨。”又道:“从中刀部位来看,凶手身形跟黄氏差不多,而且两人应该认识。”

茅房内外并无拖曳痕迹及血迹,这表明凶手是将黄芳泰诱进茅房后再动的手。而茅房中也没有打斗零乱痕迹,表明黄芳泰不及反应,便已被凶手刺中要害。黄芳泰既是武官,想来也不是空挂头衔,必然会些武艺,既是被人悄无声息地杀死,毫无反抗之力,对方必是相熟且令他完全没有防范之人。

曹湛心道:“如此,愈发不可能是陆惠了。黄芳泰见到陆惠大为紧张,表明二人有过恩怨,他寻来客馆,就是要确认陆惠身份后再作了断。”

在此情况下,黄芳泰怎么可能乖乖跟随陆惠进来茅房,且面对面地被对方连捅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