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第16/20页)

于国琴停止了勤工俭学,她自然不能告诉系里是为什么,廖秋良是那么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她只说在校外已经找了份家教的工作,顾不上了。一晃就是半年,这半年里她再没有进过廖秋良的家门。她像一只风筝,想强迫自己把捏在他手中的线剪断。但这根本就是徒劳,因为每到月初,三百块又会如期地从她卡里长出来,她就是再怎么有骨气,照旧还是要把这每月的三百块钱一分钱一分钱地用掉。她也觉得自己恶心,可是,在恶心完之后她还是照用不误。

这半年里,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会时不时给她打个电话,问她:“孩子,最近还好吗,胖了还是瘦了?”她淡淡地说:“老样子。”他在电话里沉默了下去,她心里其实也很难过,唯恐眼泪出来了,她太了解他的生活了,她知道,如果没有了她,他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他会怎样地孤单啊。但她不想让他知道她的难过,这是他该得的惩罚。她听见他在电话里又说起了她喜欢吃的豆豉鱼,他说他又做了几次,因为没人吃,最后都倒掉了,他说自己也吃不下去。他说起了他们之间点点滴滴的过去,那些已经过去的回忆。他不再敢对她说“孩子,来我家里看看我吧”。他连说都不敢说了,她知道。这也让她想流泪,可是,她一声不吭地听着,任由他说去。说到最后,他也沉默了,似乎都说完了。然后他颤巍巍地说一句:“孩子,那就这样吧。”咔嗒,就挂了。

他已经挂掉电话了。她的泪流了下来,她知道他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试图挽回的幼稚手段,无非是想借助外援把感情恢复。就像两个已经不再相爱的恋人,越是感觉到了感情不再,越是要挣扎着问对方:“你还想和我做爱吗?你已经一点都不想和我做爱了吗?”做爱是一种具化的形式,似乎只有用这些具化的形式才能留住那些已成逝水的感情。这是多么徒劳又是多么绝望啊。她还把听筒举在耳边,一动不动地听着里面嘟嘟嘟的忙音。一片空旷凄凉的忙音,像刚被轰炸过的荒原,她一个人在荒原上举目四望,寻找着他的影子,他那高瘦的衰老的影子。

再到后来,他给她打来的电话越来越少,话语越来越稀薄,最后终于没有了,就像一片河滩终于见底了,露出了下面干枯的河床。半年没有见,他好像离她已经很远很远了。好几次路过家属院的时候,她都情不自禁地站在那里看着廖秋良住的那幢楼,他现在每天怎么过?他还是每天黄昏都要和自己喝两杯酒吗?他是那么孤单。事实上,他是那么孤单,只是没有人知道他的孤单,除了她。想到这里,她简直有冲上楼去的冲动,可是她动不了,他停留在了她的心灵深处,像一座陵墓一样庄严肃穆。她忍痛亲手埋葬了他。

有时候在深夜里,想起他的时候,她也会嘲笑自己,说穿了不就是脱了衣服嘛,他又没把她怎样,碰都没碰她一下。她怎么就把自己搞得像个贞洁烈妇一样,恨不得投了河抹了脖子地来证明自己的节烈?时间渐渐流走的时候,她渐渐明白了自己,她那么憎恨自己在他面前脱掉衣服,是因为她挣扎着想证明,她的母亲是个妓女,可她不是。然而事实上她内心里更加确定的是,她身体里流着妓女的血,她在本质上更接近于一个妓女。只要把她逼急了,她就会迅速变成妓女。她具备这种潜质。这就是为什么他让她脱她就脱了。他大约真的是很了解她的,甚至真的算得上她的知音。

这让她怀念,却也让她害怕。

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虽然再不见他,却也不见得她有多快乐,似乎在那做给自己看的节烈面前竟有些上当的感觉了。白节烈了一场,也不见得因此就有人高看她。她又安慰自己,这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情。不管怎样,她的生活照常继续,没有任何意外发生,每天上课下课,去图书馆去食堂,她还在周末兼了两份家教,手头略微省下两个钱还要赶紧寄回家里。而对廖秋良,她还在有意无意地打听着关于他的任何消息,她本能地想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大三很快过去了,转眼已是大四,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忙着找工作,于国琴正在读研与工作之间挣扎。读研自然是好,可是经济问题怎样解决?大学四年就这样靠着资助活过来了,读研三年呢,再靠什么人资助吗?被人资助其实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她这辈子再也不想受任何人资助了。还是工作吧,经济问题对她来说就像养在身上的虱子,怎么杀都杀不绝。

剩下半年就要毕业了,在这不联系的两年里,廖秋良仍是每月按时给她打来三百块钱生活费,因为缺钱,她也就厚颜无耻地继续用着这些钱,如履薄冰地一天一天过下来,就等着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