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7/20页)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关于友情》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既说明了朋友的重要性,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如果没有了可依靠的实用价值,是否还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人,是否都可以算作朋友?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们的朋友圈子,要么很大,要么很小;而我们,要么很热闹,要么很孤独。因为,没有友情的人,就如同生活在寂寞的荒野;匮乏友情的人,最能感到人间的孤独,如同在荒漠中行走。余秋雨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中提到“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所以,人们不能没有朋友,更不能没有友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人生离不开朋友,维系朋友间情感的就是友情。古谚道:同师为朋,同志为友。有了友谊和友情才谈的上是好朋友、真朋友。朋友间,在品行上的相互砥砺,工作中的彼此支持,学习上的共同切磋,生活间的体贴照顾等等,都是因为有了真诚的友谊和诚挚的友情。
友情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收获,但它却不是刻意能追求到的。若想赢得友情,必须先要敞开你的心扉,吐露你的真情。有时,它只缘于某个瞬间: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便会不经意间播下友情的种子,它会在风中发芽,在雨中抽叶,在阳光中开花,在月色里吐芳。一切源于机缘,一切顺乎自然,不用精心设计,无须刻意追求。它来时,谁也阻挡不了;它去时,谁也挽留不了。友情不是一张契约,但它却比契约还要牢靠。它不需要许诺,但却胜过一诺千金。为了友人的到来,五花马,千金裘,可以“呼儿将出换美酒”,所希图的不过是与真正的友人一起畅怀痛饮,“同销万古愁”。而无友人的时候,再好的美酒换来的只是“举杯浇愁愁更愁”。是友情,使人的情感从世俗生活中得到提升。因此人的一生不可无友情。
巴金说:“友情是生命的一盏明灯,离开它,生命就不会开花结果。”的确,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真正的友谊,能使我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彼此开拓思路,走向成功。友情常伴,只要我能够把它藏在深心深处,它永远活在心中,你也会永远活在心中。心中有你的真情相伴,不管千里,不管风吹雨打友谊将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寂寞心灵的良伴。友谊淡如茶,好茶清香解渴。一生能有机会结识几个知音益友是人生难得的幸运,“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稳定、忠实、持久。”
也正因为友情的可贵,所以我们无法奢望处处皆有友情。鲁迅有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正是一种得到真正友情后的满足的感叹。那些自诩“朋友遍天下”的人,可能仅仅是叫上名字的朋友很多,而连一个真正的知己也没遇到。真正的友情,是不拘于它的表现形式的,觥筹交错,往往解不开心头的寂寞;棋牌纵横,常常填不满心头的空虚。友情的可贵之处,在于你绝望时,失败时,情不自禁想起的那个人,一定是你的朋友。现时他不在你身边,现时他不一定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但你仍然强烈地想起他,想起他的种种好处,想起他对你说过的每一句话。这时的你才会发现,对于身处逆境中的你,那些遇到的苦难,往往会因友情的存在而减弱。
英国诗人赫巴德对朋友的看法是:“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不错,真正的友情是发自内心的流露,如果真的变作有所求,那一切就都是外在的附庸了。余秋雨先生说“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地位和处境。他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他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他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友情,也许应该是散落在四处的点点温馨。很多时候,每当我们想起一个地方,总会想到生活在那儿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之间的亲疏。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总会感到寂寞与慌乱,那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朋友而已。当我们成功时,最想得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朋友首肯的眼神和笑声。而所谓的远行,是因为身后有朋友信任和鼓励的目光,是因为她们的支持与坚信,所以,我们才可以如此坦然,如此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