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8/20页)
友情有时往往就在那寂然冷清处,就在你的不经意回首间。只有在寂静中,才可以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直抒胸臆的长信;只有在寂寞中,才能细细品味友人从远方发来的一声充满关切的问候。真正意义的关心,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即使是贫贱之交无须刻意追求也能做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次短暂的送行,在友人的眼里竟比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更有份量。这些歌颂友谊的诗句总是让人们百听不厌。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逊的“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古年来,人们念着它们,受着它们的感染,演绎着一幕幕动人的篇章。
二战时英国首相邱吉尔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有的只是利益。对于这种说法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余秋雨先生也说过,从历史看,除了少数例外,友情好像不太适宜与过大的权势、过高的智慧连在一起。有时,高贵的灵魂在关爱天下时也常常忽略了身边的友情等级和友情秩序,结果总是吃尽苦头。这句话在汉朝大将韩信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萧何是韩信的好朋友,知道韩信有才,力保韩信,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得以施展才华。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最后终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因其功高盖主,刘邦多次欲杀之而不得,最终吕后用萧何之计,假称刘邦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骗韩信入朝。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一家三族也被诛杀。后民间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讲的就是: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作为“生死一知己”的萧何,对起兵反叛的英布尚且能从容对待,在刘邦面前为他网开一面,却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呢?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吕后在朝中把持政权,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身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即杀掉韩信,不像英布的事,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从容谋划。难道萧何也是被迫的?这就不得而知了。余秋雨先生说,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了。只是韩信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余秋雨先生在谈到前人是如何捍卫友情时,提到一个比较硬的方法,那就是捆扎友情、结帮。不管仪式多么隆重,力量多么雄厚,可是结帮说到底仍然是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以血誓重罚来杜绝背离。结帮把友情异化为一种组织暴力,正好与友情自由自主的本义南辕北辙。
著名导演陈可辛耗资四千万美金打造的《投名状》,所讲述的友情就更加让人感慨万千了。“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死生相托、生死与共!”这句来自电影中荡气回肠的经典台词,让所有人都不禁热血沸腾。为了防范友情的破碎,前辈们想过很多方法,投名状就是其一。在古代,投名状是忠诚的证明,所谓“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这投名状大意是指一个人在进入绿林时必须签署的一份生死契约,有了“投名状”便落草为寇,而摆脱“投名状”的方法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这一条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也有“投名状”一说。
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可能更全面的阐述了友情,他说,人一生中可能有三种友谊:一种是出自利益或用处而考虑的友谊;一种是出自快乐的友谊;另一种是最完善的友谊,即有相似美德的好人之间的友谊。
那么,异性之间的友情又是怎样的呢?异性友谊的性别差异,既可以是对性格缺欠的一种互补,也可以是对美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女性软弱时,男性对你的鼓舞可以使你坚强;男性暴躁时,女性对你的规劝可以使你温柔;女性忧伤时,男性对你的开导可以使你乐观;男性粗疏时,女性的提醒可以使你细致。性别差异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种多彩,有助于人的冷静化、理性化,使世界滤掉各种盲动和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