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9/9页)
医学书上一般常说大人和儿童的差异,不怎么说男女之间的差异。
比方说,介绍药的服用剂量,“成人一天一次,一次二至三片,儿童一片(或‘减半’)”,看不到“成年男子二至三片,成年女子一片”之说。
考虑一下,这也难怪。因为药量一般是按体重计算。比如,体重三十公斤的人服用一片,那么,六十公斤重的人就需要两片。
如果区分成人和儿童(此处儿童的定义比较难下,姑且到中学生),大致可按体重计量,大人重,儿童轻,倍数等等不一。如果区分成年男女,体重就成了不可衡量的指标。世上也有妻子身材大于丈夫的情况,特别是人到中年,心宽体胖、妻子身体重于丈夫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如果仔细划分为“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子每次三片、成年女子两片。四十岁以上与之相反”,仍然不合适。
因此,让成人服用二至三片的服药说明,具有弹性,身体重量大的人服用三片,重量小的人可服用两片。
以上是服药说明书的情况,与医学相关的各种检验数据,也标志着男女的差异。
比方说,验血时被分离的红细胞数量平均值,成年男子为五百万,成年女子为四百五十万,男人多出五十万。表示血液浓度的血色素平均值:成年男子为十四至十八克,成年女子为十二至十六克。男人多出两克。
关于人出血的致死量,在各种各样的医用书籍上,都说流失血液总量的三分之一就会死亡,没有说男女之间会有差异,因此可以理所当然地认定男女皆适用。
可是,我在乡下救治过的这个妇女,流出了全身血液的一半以上,却从容不迫地得救了。我认为发生的是奇迹,因而得意洋洋地告诉妇产科医生,人家却极为自然地阐明“因为她是女人”而毫不介意。
后来又遇到过几个重症患者的死亡,男性患者大致三分之一的出血量就如期死亡。要说“如期”嘛,有点荒唐,按照教科书上的准确说法,是“咽气”。
总之,男性死的时候,会捍卫教科书,女性则不捍卫教科书。
女性经得住出血,从其生理考虑和分析,也许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这一理由并没有从学术上得到证实,但是我仍认为主要原因是女性担负着孕产这一特殊职能。
现在的孕妇,基本上都能在医院里安心地分娩,在过去却是件相当危险的事。近代医学被普及之前,因分娩而死去的妇女达到了相当的数量。
如果担负这种特殊职能和重大使命的女性,出血致死量与男性相同,那么,女性的数量就会减少。在原始时代,女性的强壮对于生儿育女、繁衍子孙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换句话说,女性对于出血的潜在能量和疼痛的忍耐强度,可以说是生理上自然具备的防卫措施。造物主将男女都造就得很高明。
如果允许我发点牢骚,那就是防卫措施的男女有别。现代社会条件下孕产,已经没有多少危险了,仍然让女性继承体魄的强健,稍微有点不公平。如果上帝平等地重塑这一点,我觉得因交通事故出血过多而死亡的男性人数就会减少。
这一点暂且不谈。女性对于大量出血有耐受力,好像是外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共有的体会。我问过很多人,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嗯,女人对于出血的耐受力确实很强啊。”
女性到底有多大耐受力呢,谁也说不出确切的数据。只是觉得有耐受力,而没有证实的数值。
我曾想罗列事例来证明它,依然不行。作为人的女性,到底出多少血就会死呢?要做这种试验,必须牺牲相当多的女性。
大概是在那种既不输血也不补液、大量出血致死人口较多的历史年代,得出失去血液总量三分之一就会死亡的结论,现在怎么也难以证实。如果做这种实验,就要被控告为杀人罪。
现在思考一下,所谓的三分之一,应当是宝贵的数据。当年因大量失血而死亡的人,绝大部分是因战争、灾祸等受外伤的男性,因此,数据是根据男性的死亡事例采集的。
可是,男女有别。从男人身上采集的数据,不足以表现女性特征。女性确实具有男性所缺乏的抵抗力。我没有抛弃找机会改写医学书的愿望:“人的出血致死量,男人为血液总量的三分之一,女人为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