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16/33页)

希拉克略是越战越理智,但他的对手库斯鲁二世却越战越不理智——战场上的接连失利使他恼羞成怒,不顾国库空虚、兵力不足等客观条件,拒绝希拉克略的媾和要求,誓与东罗马血战到底。

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公元628年,一部分波斯贵族联合夏尔·巴尔兹发动政变,库斯鲁二世被逮捕入狱,他儿子西罗斯成为波斯国王,即科巴德二世。

公元631年,科巴德二世与东罗马议和。条约规定:波斯立即归还历代侵占的东罗马领土;无条件释放东罗马俘虏;归还抢自耶路撒冷的“圣十字架”;归还一切抢劫的东罗马财物,并偿还相当数额的军费。

经过多年战争,东罗马每次都是赔钱实现和平,但在希拉克略拼死一战的情况下,东罗马不仅扭转了首都君士坦丁堡被萨珊波斯包围的不利局面,还进行了反攻,攻下了萨珊波斯的陪都,包围了其首都泰西封,破天荒地逼迫萨珊波斯割地赔钱签约结束战争。如果当初查士丁尼一世像希拉克略一样下定决心决死一战,那么不仅不会受屈辱,而且还可能恢复几百年前罗马帝国那般的辉煌。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被东罗马打败后,萨珊波斯不仅再也无力向东罗马发动战争,而且到公元651年,还被曾经臣服于自己的阿拉伯人灭亡了。不过,这一地区并不宁静。东罗马失去了萨珊波斯这个强敌,却不得不面临更强的敌人——阿拉伯帝国。这或许是东罗马的宿命,不得不时时刻刻面对强邻的威胁。

5. 君士坦丁堡危机,东罗马再次撞上好运气

东罗马是悲催的,同时也是非常幸运的;东罗马是幸运的,同时也是非常悲催的。东罗马与萨珊波斯恶战了数百年,总算打败了强邻,但还没来得及享受战争胜利的红利,周边出现了另一个更强大的对手——趁东罗马和萨珊波斯鏖战之际迅速崛起的、同时向东罗马和萨珊波斯开战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是强势登上历史舞台的。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创教建国,并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而这一年前,即公元631年,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东罗马和萨珊波斯签订和约停战。因此,阿拉伯帝国一出现,就渔翁得利,有天赐的扩张良机——两个强大的邻居相互打仗数百年,已经两败俱伤,轮到它去“收取”胜利果实了。

阿拉伯帝国抓住良机,不给东罗马和萨珊波斯任何喘气和复兴的机会,兵分两路,同时与它们开战——一路大军积极抢夺东罗马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以及埃及等地,一路大军趁机大举东征萨珊波斯。面对两个互殴打得对方半死不活的老大帝国,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表现非常抢眼,东西两路大军都取得了非凡的战绩。其中,西路阿拉伯军接连打败东罗马军,一路攻城略地,夺取了东罗马在亚洲和非洲全部领土的2/3。此后,阿拉伯哈里发并未将东罗马看作主要威胁,先集中力量对付萨珊波斯。

因为,在东征中,萨珊波斯军趁阿拉伯将领哈立德率军增援叙利亚之机,在希拉的幼发拉底河桥头全歼阿拉伯驻军。这次事件让阿拉伯哈里发欧麦尔认识到,尽管萨珊波斯国势衰微,但它仍然拥有一支庞大而战斗力强的军队,不摧毁萨珊波斯,不但希拉难以保全,而且后患无穷。于是,欧麦尔选派精兵强将,集中精锐力量攻打萨珊波斯。

公元637年5月31日,在噶底西叶决战中,萨珊波斯失败。阿拉伯军乘胜追击。萨珊波斯首都泰西封失守,胡泽斯坦失守,摩苏尔失守。尼哈温德会战,波斯军惨败,伤亡10万人以上。当时的波斯王叶兹德吉尔德三世不得不逃往中亚。阿拉伯趁机将萨珊波斯兼并全境。随后,阿拉伯继续向东方追击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向西方扩张上。东罗马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不得不为了求生存而迎战阿拉伯军。

在萨珊波斯灭亡前,东罗马丢掉了在亚洲和非洲全部领土的2/3,但耶路撒冷尚在控制中。萨珊波斯灭亡后,阿拉伯军乘胜于公元638年征服耶路撒冷,于公元639年蹂躏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640年占领恺撒利亚。不久,小亚细亚大部分都落到阿拉伯人手中。

几乎同时,阿拉伯军进攻埃及,而饱受东罗马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埃及土著科普特人也早想脱离东罗马统治,因而愿意投降阿拉伯人。在亚历山大主教居鲁士主持下,他们与阿拉伯人签订《亚历山大港条约》,规定东罗马军于公元642年9月撤出埃及。但是,阿拉伯人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东罗马人的行政和税收制度,把埃及当作一头奶牛,引起了埃及人的极度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