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9/33页)
查士丁尼一世在他当政的最后几年转向一性派,同西部教会关系十分紧张。统一东、西部教会于东罗马的控制之下,重建理想化的、旧罗马帝国时代的“独一的教会”,是查士丁尼一世复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以失败告终。
晚年的查士丁尼一世体弱力衰,沉溺于神学之中,无心亦无力理事,东罗马国敝民穷,内外不安。查士丁尼一世的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群众的怨恨。公元565年,在举国上下一片咒骂声中查士丁尼一世死去,留给他的继承者的并不是他曾致力去复辟的、大一统的罗马帝国,而是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国家。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查士丁尼一世不顾实际情况固执地收复西罗马故地。
3. 从未将其当作战略对手,却频频向其求和
查士丁尼一世在收复西罗马故地时,几次以不惜忍受屈辱、割地赔款,积极主动与萨珊波斯议和,将军队主力放在西部战场上。这一方面是他对自己梦想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是他坚信萨珊波斯不足以对东罗马构成致命威胁,其进攻仅仅是想趁火打劫,获得点儿利益而已,花钱买和平的付出,远远不及在西部战场获得的多。在他眼里,收复西罗马故地不仅会占领很多土地,夺取很多财富,还能增强他作为基督教正统派大主教的权威。
萨珊波斯是查士丁尼一世实现梦想最大的障碍,但他却从未真正将其当作战略对手,甚至从未想过要去征服,而仅仅是寄希望萨珊波斯在他收复西罗马故地时不捣乱而已。这个不理性的看法导致东罗马多次不败而败,在战争尚未真正决出胜负时,就主动求和,接受屈辱条件。
萨珊波斯于公元224年建国,两年后消灭西亚强国帕提亚,并占领其故地。但是,在很长时间,萨珊波斯畏于罗马帝国的势力,一直避免与其发生军事冲突。而罗马疲于应付各种内乱和外患,也没精力去攻打萨珊波斯。
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和西罗马不同程度上面临着蛮族的侵扰。萨珊波斯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开始向西扩张,于是跟东罗马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公元487年,科巴德一世登上波斯王位。他好大喜功,试图像其远祖一样以武力对外征服,扩大自己的版图,传布祅教。波斯王也是集政权与教权一身的。因此,萨珊波斯的扩张不仅仅是掠夺财物和占领土地,还有将其文化和宗教强行输出或者传播出去的目的。他先指挥由波斯人、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组成的联军,征服上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见东罗马人并没过激反应,又于公元502年率领联军围攻阿米达城。这一战,波斯军打得很辛苦,鏖战80天,连续击败东罗马军的反击,才攻陷该城。
时任东罗马皇帝的是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因面临着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的进攻,他无力与波斯军进行长期战争。萨珊波斯也因遭到阿瓦尔人的入侵,而被迫从战争中撤军。
双方都没精力继续打下去,也没真正分出个胜负,因为东罗马根本就没动员军队,仅仅是利用原来派驻的守军迎战而已。之后,他们就开始谈判。公元505年,双方签订和约,东罗马以1000磅黄金为代价收复阿米达城,双方维持原有边界。双方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就这样不了了之,当时谁也没有真正战胜谁,谁都不认为自己输了。
公元527年8月,东罗马皇帝查士丁一世去世,查士丁尼一世继位。当时,东罗马正处在内外交困之中。查士丁尼一世为自己确定了政治目标,力争“收复”西部领土,恢复基督教的罗马帝国。随后,他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强自身实力,以便实现目标。向东方进攻,以便消除西征时的后顾之忧,就是其政策之一。于是,东罗马和萨珊波斯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一世任命贝利撒留为东罗马军东方战线统帅,负责夺取高加索通往黑海的出海口,使东罗马人能参加对东方的贸易,并牢牢掌握小亚细亚地区的统治权。贝利撒留膂力过人,性情坚韧,有胆有识,颇具大将风范,而且与查士丁尼一世私交甚好。他一到任,就全力抓两件事:整饬军纪,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防务,在尼西比斯修筑要塞。
已经年老的科巴德一世得到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在公元528年先向东罗马宣战。他派大将扎基西斯率领3万大军,向贝利撒留指挥的东罗马军发动猛烈进攻。贝利撒留手下共有2.5万人,是一支由东罗马人和蛮族人混合编成的队伍,与波斯军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处于劣势。
扎基西斯指挥波斯兵勇猛冲杀,很快就占据了主动,击败了东罗马军。首战失利后,贝利撒留冷静地分析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场形势。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应当主动后撤,集中力量,待敌人战线拉长和力量分散之时再主动出击,与敌人决战。确定战略后,贝利撒留下令东罗马军全线后撤,到德拉城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