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莫扎特服务德国帝国主义(第8/17页)

虽然布尔诺和莫扎特的历史渊源并不像布拉格那么显著,莫扎特1767年12月23日造访摩拉维亚、在布尔诺登台演出一事,还是得到大张旗鼓的宣传。当时,莫扎特是萨尔茨堡大主教3弟弟的座上宾。在欧洲被占区的众多城市,莫扎特在短暂的生命中短暂造访当地的历史都被拿来大做文章,表现得值得用正式的仪式来纪念。布尔诺也不例外,于12月7日在新市政厅举办了庆典仪式。来自维也纳的教师弗里德里希·格莱塞博士(Friedrich Glaeser)做了讲话,之后,圈饼巷(Krapfengasse,捷克语为科布利日纳街〈Kobližná ulice〉)4号的房子上新设的纪念牌揭幕,这是莫扎特当时居住的地方。

1942年夏,布尔诺任命弗里茨·格哈德·克林根贝克(Fritz Gerhard Klingenbeck)为新院长,负责剧院事务。克林根贝克加强了和维也纳剧院的关系,为帝国各地的德意志艺术家签订演出合约,把演出内容重点向轻歌剧倾斜,因此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但1944年,战事波及德语剧院,1944—1945演出季未能实现。一些演出人员成功地逃到奥地利,另一些被强制带走服劳役。无论如何,布尔诺在战后驱逐德意志人社区,也终止了他们的艺术贡献。因此,回顾这段历史时,1941年的莫扎特音乐节虽然带有浓重的政治意味,但很可能是摩拉维亚都城在德占时期所举办的最具规模的音乐活动。

莫扎特在被占领的波兰和更东部的地区

希特勒的律师汉斯·法郎克在1939年10月被任命为波兰总督。纳粹一占领波兰就开始残暴地镇压波兰人、屠杀犹太人,而法郎克把文化当成烟幕弹,有效地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法郎克把自己的政府总部设在克拉科夫(Kraków);为提升他作为领导人的地位,他把克拉科夫变成一个“德国文化之世界力量的前哨站”[504]。他是个热情的乐迷,和理查·施特劳斯、汉斯·普菲茨纳交好,因此立志要对该市的音乐生活施加强有力的影响。1940年,他创建了自己的乐团——“总政府爱乐乐团”(Philharmonische Orchester des Generalgouvernements),并监管所有的演出曲目。他公开宣称自己的目的是让这个乐团“在东方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505]。乐团大多数人是乌克兰和波兰的音乐家。有鉴于法郎克对波兰人的蔑视,这情况颇为讽刺。不过,乐队的关键职位,包括乐队首席和首席指挥,都是德意志人。常驻慕尼黑的汉斯·罗尔(Hanns Rohr)被聘为音乐总监。[506]

在宣传部的大量资金支持下,法郎克于1940年9月在克拉科夫开了一家德语剧院。和帝国境内的其他德语剧院一样,这个剧院也上演戏剧和音乐作品。但是,在第一个演出季,没有足够的人来演歌剧,因此歌剧演出都是来访的团体上演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1940年10月上演的《后宫诱逃》毫无争议地被誉为年度亮点之一。[507]不过,在1941年9月,一个永久的歌剧团成立了。虽然演出重点放在德语剧目上,但现存的统计数据证明,在它运营的三个演出季里,演出频率最高的歌剧是意大利人写的(包括威尔第、普契尼、马斯卡尼和莱昂卡瓦罗)。和法郎克的个人偏好相一致的是,瓦格纳歌剧一部都没上演,而最受欢迎的“德国”作品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共上演21次。[508]

汉斯·法郎克追随帝国各地的演出实践,自然也希望在莫扎特年为纪念莫扎特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虽然因为莫扎特从未踏足波兰土地,在波兰举办莫扎特音乐节无法以历史渊源为由,但法郎克还是设计了一套丰富的曲目,以向居住在波兰的数量庞大的德国人示好。《华沙时报》(Warschauer Zeitung)在11月19日刊登了一份通告,以“总政府莫扎特节”(Mozarttage der Generalgouvernement)之名大致列出演出计划。为确保有足够的曝光率,音乐节特意设置在12月8日开幕,正好在维也纳莫扎特周结束后几天。此外,所有在12月从被占领的波兰发出的信件都会被盖上一个特别设计的邮戳,上有“克拉科夫莫扎特节,1941年12月8日—14日”字样。[509]

虽然克拉科夫始终是庆祝活动的中心,波兰被占区其他城市也在音乐周期间策划了莫扎特主题的音乐会,包括华沙、拉多姆(Radom)、卢布林(Lublin)和伦堡(Lemberg,即利沃夫〈Lviv〉)。其中,伦堡是在1941年6月、德国对苏宣战之后才被德国人占领的。总政府莫扎特节的节目经过仔细协调,在几个城市上演。帝国的艺术家到访参演,经常是和总政府爱乐乐团以及德语剧院签约艺术家合作。这种合作有两个功能:一是强调和祖国的关联,二是为地区认同打下基础,确保本地艺术家的大众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