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15/24页)

好吧,宇文阐当年才七八岁,他的两个弟弟被封为亲王,这两个弟弟能有几岁呢?能给杨坚制造麻烦吗?所以嘛……

有没有第三波清算呢?有,不过是几个月之后了,当时朝廷内外的局势都已经相当稳定,于是,其余三王分别在十月和十二月遭到最终整肃。

至此,五王一个不剩,均为杨坚所杀。

此时的宇文赟,在九泉之下,又当作何反应呢?

纸老虎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尉迟迥的这次造反。

杨坚派出去讨伐尉迟迥的人,是老将韦孝宽。很快,韦孝宽就率军来到永桥城(河南省武陟县西),将领们要求立即发起攻击。韦孝宽说道:“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何能为!”

韦孝宽本人便是守城的高手,玉璧之战更是中国历史能够写入经典战例榜的守城之战;能守城的,当然也懂攻城,所以,韦孝宽认为,(永桥城)城小而固,不好打。但是,韦孝宽更高明的地方在于,在知道“不好打”的同时,还明白“无需打”的道理;如果说知道“不好打”还只是将才,那么,明白“无需打”就是标准的帅才了。之所以“无需打”,韦孝宽认为,“破其大军”更重要。

一千多年后,有个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在“得城”和“歼敌”的问题上,跟韦孝宽取得了一致,并得出了“战争的核心便是歼灭对方有生力量”的重要结论,此人便是毛泽东……

韦孝宽率军驻扎于武陟,于是尉迟迥令儿子尉迟惇(就是被杨坚派出去征召尉迟迥回京奔丧的那位)率军十万进入武德(今河南武陟县东),而后驻军于沁水东侧。很显然,尉迟迥和韦孝宽在军事战略上取得了一致——尽快决战。

但很可惜,双方尽快决战的理念受到了挫折,因为“人算不如天算”,沁水突然暴涨,以至于双方无法渡河,只能隔河对望,暗生闷气。

韦孝宽之所以希望尽快决战,是因为,尉迟迥毕竟不是寻常人等,皇亲国戚之外,还是个出名的战将,跟随韦孝宽出征的这些人,大多都不是韦孝宽的部将,这些人能否愿意为杨坚拼死效命,还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因此,所谓“尽快决战”,其核心要义,是避免“夜长梦多”。

夜长了,梦果然会多。韦孝宽决战不成,很快,他的长史李询就通报给了杨坚一个要命的坏消息:“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饷金,军中慅慅,人情大异!”闻听此报,杨坚也不免愁上心头——怎么办呢?他的第一个考虑,当然是立即换马,当即便要把郑译等三人弄到军中,替换那三位。

此时,李德林发言了:

“公与诸将,皆国家贵臣,未相服从,今正以挟令之威控御之耳。前所遣者,疑其乖异,后所遣者,又安知其能尽腹心邪!又,取金之事,虚实难用,今一旦代之,或惧罪逃逸;若加縻絷,则自郧公以下,莫不惊疑。且临敌易将,此燕、赵之所以败也。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素为诸将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纵有异意,必不敢动,动亦能制之矣。”

李德林告诉了杨坚两件事:

一、为什么临阵换将不可以。

一个大前提:杨坚跟这些将领,目前还没有形成严格的主臣关系,很多将领,都还是把杨坚当成是同僚,杨坚指挥他们,靠的不是他天然的老大地位,而是“挟令之威控御之”,说难听点,不过是借着宇文皇权的力量狐假虎威罢了。

然后是临阵换将的三不可:

一不可:前人不可靠,后人就一定可靠吗?(此话一出,郑译几个更是要把李德林恨到骨头里了,虽然他说的是实话……)

二不可:取金的情报真假难辨,贸然出手,会进退失据——替代他们,他们会逃;可把他们软禁起来,又会引起其他将帅的恐慌,尤其是韦孝宽的恐慌。

三不可:临敌易将,这在历史上都是有惨痛教训的错误举动。

赵国的教训有两个:

一是长平之战。彼时秦军攻打赵国,赵军大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坚壁清野,屡屡挫败秦军的进攻;而后秦军散播谣言,说廉颇意欲造反,而秦军所畏者,唯有赵奢之子赵括。结果赵王上当,临阵换将,于是白起设伏包围轻敌躁进的赵括,赵军拼死突围,一个半月后,突围失败,赵括被秦军于阵中射杀,赵军四十万大军投降,大部分被坑杀。

这场战事创造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赵括。

当然,赵国最大的悲哀是,他们居然两次跳进了同一个陷阱。

战国末年,王翦率秦军攻打赵国,意图一举吞并其国,赵国大将李牧率军迎击(李牧跟廉颇一样,是赵国名将,在跟匈奴和秦军的多次战役中,都取得辉煌战绩)。此次王翦一看是李牧迎敌,便知不除此人,秦军绝难获胜,于是,派人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此公曾有过诬陷廉颇、致使廉颇流亡异国的劣迹),让其挑拨君将关系;赵王再度上当,设计将李牧捕获,不久后将其诛杀。三个月后,王翦突然对赵军发动总攻,赵军溃败,赵国大部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