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16/24页)
燕国比赵国稍好,教训只有一个: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乐毅,《三国演义》里经常听到这个名字,因为诸葛亮老是自比管仲、乐毅,此公的最大战绩,是辅佐燕昭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曾以劣势兵力一举攻陷齐国七十余城,创造中国历史以弱胜强的又一经典战例。
当时,乐毅还剩下两个城池没有攻下,一是即墨,二是莒城;乐毅围而不攻,意图通过政治手段收服人心,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但不幸的是,就在乐毅施展他的谋略之时,对他言听计从的燕昭王去世,而即位的燕惠王则跟他有隙。
借此机会,齐国大将田单实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之所以不攻打即墨和莒城,是因为他想收买人心,为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果然上当,命令骑劫去接替乐毅,而乐毅无奈之下,只能流亡赵国。
后来呢?后来骑劫一反乐毅的既定部署,而后田单借势反击,在即墨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最后,在齐国仅剩即墨和莒城两个据点的情况下,一举收复故土,将齐襄王从莒城接到齐国都城临淄。
这个战例也创造了一个成语,叫做“不忘在莒”,用来鼓励复国者不要放弃希望。国共第二次内战后,蒋介石逃亡台湾,在不停叫嚣反攻大陆的日子里,他便时常用田单的例子鼓励自己和部下,为此台湾还有个节日,叫做“莒光日”。
好了,扯远了。继续回到李德林的这番话。在解决了要不要换马的问题后,李德林提出了他的建议——只需换个得力的心腹爱将去做监军,如此,便能迅速化解军心不稳的危机了。
无疑,李德林这番话是有道理的,于是,杨坚“大悟”,说道:“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此事过后,杨坚对李德林更是言听计从——自是坚措置军事,皆与李德林谋之;而李德林也同样不负所托,才华展露无遗——时军书日以百数,德林口授数人,文意百端,不加治点。
当然,此事还剩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急需解决——派谁去?
杨坚找了三个人:
第一个人——崔仲方。回答是不去,理由是老妈在山东。
第二个人——刘昉。回答是不去,理由是,从来没带过兵。
第三个人——郑译。回答依然不去,理由是,老妈太老了……
三个人之所以都不去,道理很简单嘛,李德林说得轻松,其实,这监军的差事,岂是那么好干的?
一个不去,两个不去,三个还不去,理由一个比一个离谱,杨坚怒了,真的怒了,真他妈是“人到用时方恨无”啊,就没人能为我解忧吗?
这时,终于有人站出来了,此人名叫高颎,他很轻松的表示——我去吧。
这位高颎,并不是北周勋贵,他的老爸原是东魏谏议大夫,因为受到排挤,为了避馋,来到了西魏,投到了独孤信的门下。当然了,大家也知道,后来独孤信倒霉了,家人大多被流放去了蜀中,原先热热闹闹的门客们,也都大难临头各自飞,各奔东西,自寻出路了,没人再愿意跟独孤信绑在一起了。唯有这个高颎,浑若无事,依然跟独孤信家族保持联络,尤其常去跟独孤伽罗唠唠家常。诚所谓“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独孤伽罗对高颎的不离不弃,自也感激在心。
高颎这个人,《资治通鉴》说他“明敏有器局,习兵事,多计略”,显然,不光有德,而且有才。对于这样跟自己有渊源又有能力的人物,杨坚自然是要立即笼络的,当权之后,他就让杨雄去见高颎,邀请他共谋大计,高颎表示:“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事实证明,“不辞灭族”这样的话,绝对不是高颎随口说说,他说到就准备做到——此次杨坚遇到困难,高颎就挺身而出了。
高颎于是便出发了,出发前,甚至没有亲自跟老母辞别——派人去的。
就在高颎出发后没多久,尉迟迥的叛乱又出现了最新的进展,当然,于杨坚而言,不是什么好进展。
首先是司马消难的反叛:
司马消难以郧、随、温、应、土、顺、沔、儇、岳九州及鲁山等八镇来降(所降的国家是南陈),遗其子为质以求援。
八月,己未,诏以消难为大都督、总督九州八镇诸军事、司空,赐爵随公。(南陈政府作出反应,开始封赏司马消难)
庚申,诏镇西将军樊毅进督沔、汉诸军事,南豫州刺史任忠帅众趣历阳,超武将军陈慧纪为前军都督,趣南兗州。
(与之同时,南陈政府派去了三路大军,策应司马消难)
戊辰,诏以司马消难为大都督水陆诸军事。
(司马消难再度得到优待,被任命为各路大军的大都督)
庚午,通直散骑常侍淳于陵克临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