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18/24页)
火船失效,政府军渡河再难阻挡,怎么办?尉迟惇也算将门之后,熟读兵书,自是知道对付渡河部队的绝佳方案——半渡而击。
历史上最有名的跟“半渡而击”相关的例子,发生在春秋时期,称之为“泓水之战”。战事的主角,叫做宋襄公,此人非常有趣,我们不妨多讲一讲。
宋襄公这哥们在历史上很有个性,据说很讲仁义,而且颇有一番雄心壮志,虽然言必称自己是“亡国之余”(宋国是商朝后裔的封地,自从商朝天下共主的地位被周朝取代后,商朝的后裔就在周朝不怎么抬得起头来),但是,骨子里讲,他对自己的血统是自豪的,也无时无刻不在考虑重振先祖的声威。
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各国之间兵连祸结,在“王道”不行的时代,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搞“霸道”了(孔子所言的“礼仪征伐从诸侯出”,也算维持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而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便是被乐运用来作为宇文赟模板的齐桓公……
宋襄公便是齐桓公的终极粉丝,在齐桓公在世时,宋襄公就老跟在他的屁股后头,为他摇旗呐喊;这跟如今英国跟在美国屁股后头瞎嚷嚷如出一辙……
作为一个粉丝,宋襄公所作的事情,不只是膜拜,他的追求是——“有一天,我就成了你”。为了成为齐桓公后的下一个霸主,宋襄公做的第一件事,收留在齐国内乱中流亡出来的公子昭,然后,他打算拥护公子昭重夺大位。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发下英雄帖,说准备护送公子昭回国当君主,请各国诸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军当然要出军。结果呢?很悲催,诸侯们一看是宋襄公发的帖子,几乎就没人理他,少数几个愿意出兵相助的国家,卫、曹、邾几个,国家比宋国还小,也就够一旁喊几声加油的……
然后呢?然后宋襄公统率四国联军杀向了齐国,再然后齐国贵族干掉了篡位的公子无亏和策划阴谋的竖刁,驱逐了另一个阴谋家易牙,再再然后,就把公子昭迎回临淄,当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有人说宋襄公挺牛逼嘛!好吧,其实人家齐国主要不是因为怕了宋襄公,而是因为,人家公子昭本来就是太子嘛,是有政治根基的嘛……
当然,宋襄公本人是牛逼大了,刚出手就摆平前任霸主国齐国的大事,这还了得?激动之下,宋襄公决心趁热打铁,让各国重新会盟,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
该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请各国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结果,上来就有不给面儿的,齐孝公和鲁僖公就甩了他的脸子,好歹另一大国的楚成王是来了,但是来干吗的呢?当盟主的……
于是,在这场国际会议上,宋襄公跟楚成王大吵一架,最后,宋襄公吵输了,非但是吵输了,还当场被楚国给逮了……楚成王还挟持宋襄公,进攻宋国商丘呢,得亏宋国军队守得顽强。
后来,还是鲁僖公出面调停,楚成王才放了宋襄公……
事实证明,要想像齐桓公一样成为霸主,代行天子职权,光靠开会是没用的,最重要的,还得是一个字——打!宋襄公好容易回国后,对楚成王这家伙是越想越火大,终于觉得此仇不报非君子,便也不管到底自己有几斤几两,也不顾大臣劝说,决心要用武力,跟楚成王一较高下了。
这场战事,便就是我们要说的“泓水之战”了。
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以此而言,宋襄公已经占据了优势了。但是,接下来宋襄公的表演就开始了:
有大臣劝他:“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要求“半渡而击”)
宋襄公回答:“不可。”
然后,等到楚军渡了河,还没摆好阵势,大臣又劝他,打吧?
宋襄公回答:“不可。”
等到楚军彻底摆好了阵势,终于开干了,结果毫无悬念——宋军大败,宋襄公身受重伤。原因?“彼众我寡”……
仗打成这样,国内人有意见了,为什么“半渡而击”,你不可,“济而未列”,你又不可?你到底脑子里装得啥玩意?宋襄公是这么为自己辩解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当然了,针对宋襄公的假仁假义,有个叫子鱼的哥们,毫不客气的对宋襄公当面进行了驳斥,语在《国语》,这里就不再多言了。
这场战事的结果是,宋国被彻底打成了二等国,从此再也没能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