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19/24页)

宋襄公同志是个不愿意“半渡而击”而吃败仗的,但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个哥们,是因为想要“半渡而击”,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吃了败仗。这场战争,叫做“淝水之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一场战事。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当时,在著名谋士王猛的辅佐下,苻坚接连灭亡了代国、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在经过了十年休整后(当时王猛已死),苻坚决定一举统一中国,于是举兵南下,要跟东晋决战。

于是,双方在肥水两岸对峙。秦军号称百万,而东晋七拼八凑之下,也只攒了七八万,兵力差距显而易见。由于前秦军队“逼肥而陈”,东晋军队无法渡河,战事无法展开,于是,东晋统帅谢玄给前秦的阳平公苻融出了主意:“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让前秦军退后,东晋军能渡河,然后决战。)

对手的主帅来给自己出主意,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靠谱,前秦诸将皆认为不靠谱,认为现在这么干才是万全之策:“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但是,苻坚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有发挥空间,什么样的发挥空间呢?“半渡而击”的发挥空间。苻坚表示:“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好主意吧?苻融也认为是“将计就计”的好主意,于是命令秦军后撤。

但是朋友们,谢玄既然敢给苻融出主意,他怎么可能不做好万全的准备呢?就在苻坚认为自己“将计就计”、“端的是条好计”时,其实,他已经落入了谢玄的陷阱——一个深不见底的陷阱。

果不其然,秦军刚刚后撤,就有个叫陈序的反骨仔在后面瞎嚷嚷:“秦兵败矣!”秦军不明究竟,一听之下,就仓皇后撤,再难停止。苻融当时倒是还想集结部队,止住颓势,但无奈天不助他,紧要关头,战马倒地,秦军遂一溃不可收拾……接下来,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这场战事的经典,当然不只是“以少胜多”那么简单,事实上,中国历史也正因这场战事,有了南北朝的雏形——从此之后,再没有国家像前秦这样,拥有统一南北的机会了,一直到……一直到杨坚成为皇帝。

尉迟惇同志,看起来是看过史书的,至少知道宋襄公的战例,明白“半渡而击”是个好办法,但是,事实证明,史书不能只看一半,如果他看了“淝水之战”,还会想这么干吗……

尉迟惇同志的做法,跟苻坚异曲同工,而韦孝宽同志,当然也明白要跟谢玄学习,坚决不给“半渡而击”的机会;于是,趁着尉迟迥军队后撤的机会,韦孝宽命令全军擂响战鼓,全军渡河。还没等尉迟惇来得及“半渡而击”呢,韦孝宽已经全军度过了沁水……

渡过沁水之后,韦孝宽学习西楚霸王项羽当年巨鹿之战的例子,下令焚烧浮桥,意欲“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会战正式打响。

这场战事的结果没有悬念,韦孝宽胜,而且大胜——到什么程度呢?尉迟惇同志全军覆没,单人匹马逃了出去,去见他的爹爹了……

于是,韦孝宽继续率军挺进,直逼邺城。

八月十七日,尉迟迥所部列好了阵势,准备跟韦孝宽大军决战——迥与惇及惇弟西都公祐,悉将其卒十三万陈于城南,迥别统万人,皆绿巾、锦袄,号“黄龙兵”。迥弟勤帅众五万,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骑先至。

尉迟迥同志,自然也不是浪得虚名,如今虽已年近古稀,但仍然披甲上阵,战场之间,仍是凛凛生威。尉迟迥的这支部队,大部分是关中子弟,也是他多年所统的子弟兵,战斗力非同小可,也是北周政权的精锐力量。因此,战斗刚开始时,韦孝宽的部队很快就显出了颓势。

眼看大军即将不支,政府军的大将们都不免心急如焚,就在此时,宇文忻同志灵光闪现,急中生智,想了个主意,据他自己说,属于“诡道”——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

当然,说是“诡道”,可能还不够准确,更准确的说,是个“损招”。当时,两军交战时,邺城围观群众数万人——倒是也真不怕死;当然,他们是看热闹的,也不怕事儿大,谁输谁赢,这倒无所谓。宇文忻的主意是,用箭射群众……

损招了吧?但是,也得承认,这是个“好招”,因为——效果很好!围观群众哪能真不怕死,一看居然有射他们的,当时就慌了,于是几万人一起后撤,那动静,轰轰隆隆的,跟打雷似的。于是宇文忻大喊:“贼败矣!”政府军于是振作起来,趁着尉迟迥那边一团乱劲,发动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