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开皇之治(第11/15页)

当然,在“野蛮其体魄”之后,还要“文明其精神”。柏拉图认为,音乐是很好的方式,因为音乐是和谐的——“气质和谐的人岂能不公正呢?格劳孔,音乐的训练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威力,岂不是因为韵律和和谐透入了心灵深处?使乐章优雅,也就是使心灵优雅,不是吗?”

跟体育教育一样,“真善美”的音乐教育也必须进行十年,这时候,孩子们已经成长为孔武有力的年轻小伙了,已经二十岁了,所以,第一轮淘汰开始了。

淘汰赛绝对是公正公平的,绝对不会有任何猫腻,不论你的父亲是农民还是国王,你都必须经受这次一视同仁的考验。当然,柏拉图式的淘汰赛必须是综合性的,需要“为他们规定一些困苦和竞赛”。

这次考试必须能够体现学生一切层面的东西——你是否聪明,你是否勇敢,你是否善良,你是否友爱,你是否坚韧,你是否正直,诸如此类。淘汰赛结束后,通过考验的人将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而那些失败者则将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他们将成为理想国第一层级的公民——普通人。

又是一个10年。通过初试的人将面临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更为严格和残酷的训练,这些人将成为理想国金字塔上层的人物,他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控制一切。然后,在这10年过后,又一场更加残酷的淘汰赛来临了,这次淘汰赛决定的,将是谁有资格成为理想国的护国者,那些失败者将只能成为士兵。

又一批幸存者诞生了,他们在艰苦的淘汰赛中存活了下来,他们将继续接受治国方面的严格教育。而到了这时候,柏拉图认为,将让他们接受一些真正有力的教育了——该让他们学习哲学了。

哲学教育要经历5年的时间,等到学成之后,那些残存下来的精英已经35岁了,他们体魄强健,德行高尚,知识丰富,思维明快,那他们是不是就能成为柏拉图所说的理想国的理想统治者——哲学王了呢?

答案是,依然不行,教育并没有完成。柏拉图明白,尽管经过了35年的教育,历经两轮筛选,留下来的学生已经几乎具备了所需的一切素质,但只是几乎而已,他们还需要经历最后一步——生活的淬炼。

这些人将被放逐,他们将作为普通人,将扔进尘世间。为此,他们所受的考验是不同寻常的,他们将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谋生,他们将成为农夫、商人、工匠或是马夫。他们将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狡诈阴险的,自私市侩的,游手好闲的,巧取豪夺的,薄情寡性的,性情暴戾的,等等等等,他们将跟这些人进行毫无差别的竞争,在这里谋求生存。不要指望会有谁来帮助他们,社会是最后的竞技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是他们最后的教育。

这场残酷的教育,将进行15年的时间。这场教育即是教育,又是淘汰赛,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筋骨不够强健,精神不够激昂,心智不够健全,性格不够强韧,他们会在这场教育中失败,在15年后,或许,他们已经赶不上最终的教育验收了。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有少数人,他们50岁了,在前35年里,他们在学堂教育中得到了德智体全方位的训练,然后,在后15年里,他们将此前得到的锻炼运用到生活中去;他们饱经风霜,阅历丰富;他们不再只是夸夸其谈喜好争辩的书呆子样的哲学家,他们是最好的生活家;他们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他们已经进入了人生中最成熟的阶段,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必要的知识,没有什么能够让他们束手无策了……

哲学王诞生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乌托邦构想,他所设想的制度,由于种种限制,无法全部成为现实,所以,当柏拉图一筹莫展、无法给他的理想者找到出路时,他将一切求助于宗教。

然而,纵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来分析一下理想国的政治制度。我们很难说,理想国的制度,是贵族的还是民主的,或者我们说,这是既民主又贵族的:

所谓民主,指的是,所有人的起点都是相同的。理想国的公民并不会因为你的父亲是国王或是农夫而得到什么特别的待遇,他们被一视同仁,他们都将被扔进学堂里进行柏拉图式的教育,那些最杰出的人物将在四个阶段三轮筛选中脱颖而出,这样的选拨制度保证了,能够最终涌现出来的人物就是国民中最优秀的人物,就是最适合成为理想国的统治者的。

所谓贵族,指的是,一旦理想国的权力结构形成之后,这就将不再发生变更。第一轮筛选下来的人,他们将永远不可能再去挑战理想国的统治权,他们只能安分守己的干他们的本业,他们将只能是商人、工匠、医生、农民等等。第二轮筛选下来的人,他们将为保卫理想国而战,这是他们的宿命,他们既不可能成为普通人,也不可能成为护国者,他们只能是士兵。而只有那么少数几个通过了重重考验存留下来的人,有资格称为理想国的统治者,而且,他们的身份地位将从此不再发生变化。所有一切,都被定型了,一个社会的流动性被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