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元首崩溃了”(第8/11页)
“我非常清楚这有多困难,”希姆莱回答,“但我依然想试着使几百万德国人免遭俄国侵略。”
贝纳多特同意向其政府转达投降的要求,但他想知道,如果遭到拒绝,希姆莱有何打算:“如果那样的话,我将接过东线的指挥权,战斗至死。”
他说他希望会见艾森豪威尔,并愿意立即无条件投降。“作为一个老于世故的人,我应该向艾森豪威尔伸出手吗?”他推心置腹地问道。
临走时,希姆莱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天,他必须立刻赶往东线。他果断地大步迈向黑暗之中,爬上汽车,坐在方向盘前。他踩下油门,汽车冲过一道栅栏,一头撞上房子周围的一道铁丝网。在场的瑞典人和德国人设法把汽车拖了出来,希姆莱东倒西歪地下了车。伯爵对领事馆的几名随员说,这似乎有所象征。
7
次日,即4月24日早上,克雷布斯和他的两名副官,弗莱塔格·冯·洛林霍芬少校和格哈德·博尔特上尉,被允许进入了元首的会议室。戈培尔和鲍曼也在里面。
在克雷布斯汇报情况时,博尔特被喊去接电话,听取前线发来的紧急消息。他回来时,戈培尔探身过来,低声问道:“有什么消息?”博尔特告诉他,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坦克突然攻击了曼托菲尔的北翼,并已推进了三十英里。它不仅像朱可夫在曼托菲尔的南翼所做的那样,切断了其北翼,并且表明了斯大林的主攻方向是柏林。俄国的三个方面军——约二百五十万人——正在向首都会聚。
希特勒满怀希望地转向博尔特。元首一个劲地摇着头,这让博尔特感到有些紧张。博尔特汇报了这一新灾难。希特勒沉默了片刻,然后厉声说道:“鉴于我们拥有奥得河这道天险,因此,俄国人这次之所以胜利,完全是由于那里的德军指挥官无能。”
克雷布斯试图为海因里希和曼托菲尔辩解。他们的后备队伍——包括斯坦纳的军队——全都被调走了,有的被调去加强曼托菲尔的右翼,那里的压力非常大;有的被撤回来防守柏林。这让希特勒想起了斯坦纳那次夭折的进攻。他用颤抖的手指着地图说,明天必须从柏林北面发起一次进攻:“第三装甲集团军要把全部可用兵力都投进去,这肯定会无情地削弱未受到攻击的其他地段的兵力。北面必须重新建立与柏林的联系。立刻把这个命令传下去。”
布格道夫建议由斯坦纳指挥这次进攻,希特勒一听就火了:“我用不着这些骄傲自大、令人讨厌、优柔寡断的党卫军军官!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需要斯坦纳担任指挥官。”
克雷布斯走出会议室时,看见魏德林正在候见室里等待。“昨天晚上,你给元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说,“现在,他命令你全权指挥柏林防御战。”
“你还是把我枪毙了更好。”魏德林答道。他接受了这个任务,条件是只有他可以下达有关柏林防御的命令。他不想受到戈培尔这样的柏林卫士的任何干涉。
当天下午,约德尔来到一个人——斯坦纳——的司令部。斯坦纳本应与这场从北面发起的新攻势毫无关系。“元首命令,”约德尔宣布,“你必须立即发起进攻。”
“我不愿向柏林进发。”斯坦纳回答道。他的语气从未如此轻蔑过,不过,如今这在国防军中已属司空见惯。他说,掩护力量太少,他的大部分手下都会被歼灭。“我不想干!”他重复道。
约德尔怒视着他,秃顶涨得通红,这毫无疑问意味着他的怒火正越烧越旺。可是斯坦纳也不示弱,他死盯着约德尔,把他看得局促不安。斯坦纳的行为并非一时冲动。他深信只有同西方和谈才能挽救德国。一个星期前,他与曼托菲尔秘密商定,要尽快和艾森豪威尔联系,告诉他盟军可以通过他们的防线直抵奥得河。
斯坦纳正在和约德尔争论,这时,有人报告说,一千名希特勒青年团团员和五千名飞行员刚刚抵达。把他们动员起来,投入解放柏林的进攻!约德尔命令道。斯坦纳又一次拒绝了。他说,他们未经训练,会在战斗中丧命。他把这些人派回了他们原来的基地。
约德尔放弃了,返回了最高统帅部。几个小时后,凯特尔来了,还是劝斯坦纳发起进攻。
斯坦纳非常为难。有哪一位德国陆军元帅曾像凯特尔这样低声下气过?但他只能回答:“不,我不会进攻。这次进攻太愚蠢了——只是白白送死。随你怎么处置我吧!”
凯特尔同样发现毫无希望,于是便离开了。
8
虽然希姆莱和盖世太保首脑缪勒都明确许诺,但国际红十字会还是没能制止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囚犯的转移。不过,红十字会仍然希望拯救附近的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内的两万名妇女。他们派出一名代表,阿尔伯特·德·科加特里克斯。他带着一封急件去找党卫军上校鲁道夫·赫斯。赫斯是德国集中营的副主管,曾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