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余师傅炸油条指导

马霁明什么都没跟余寻光说。

他的精神有些萎靡, 余寻光坐着陪了一会儿,就很有眼色地结束了探访。

从病房出来到走出电梯,到进入地下停车场的一路, 余寻光都保持着沉默。他刚在《大树下的儿女》剧组完成了郑云开在劳教所的戏, 他现在有种自己是真的进去呆了一年的错觉。不然他怎么会对马霁明的变化有些抓不着头脑呢?

他不至于落伍成这样吧?

“他好像遇到点事,我不太理解。”

易崇一听,明白了。

得,还得让他开口说这个事。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把过程简化, 大概说明了一下小马进医院的始末, 和叶兴瑜正在处理马霁明转经纪约的结果。

“他要转去哪里?”

“去乘风。”

江肇明的影子在余寻光脑子里晃了一下,他“啊”了一声。

这位年过五十的乘风老板日常看起来挺和气的, 多次见面合作,余寻光没见他红过脸, 也没被强迫过做过什么,所以他对江肇明的印象还不赖。

而且他还是叶子姐的朋友。

余寻光觉得,既然叶兴瑜都没对这件事表示意见,结果又是马霁明自己想要的,综合来说,已经算是一场完美又顺利的合同交接事件了。

“我们给他的贺卡上,应该多写一句祝他前程似锦的。”

“不不不, 会有被想成是在嘲讽他的危险。”

也对。

可能是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来,第一次遇到同事离职,余寻光的身体没有给他的大脑反馈任何感觉。

——也不对,之前他有个实习助理小张也因为读书离开过。

余寻光有一秒的深沉,“这世界上的人就是来来往往的对不对?”

“对。”

“你今天要我来,也是为了让我在他离开前, 最后以同事的身份见他一面?”

“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一起签进公司的,哪怕是为了讨个吉利,咱们也得有始有终嘛。”易崇说完又补充,“主要是因为他生病了,其他的倒没什么。小马只是去了别的公司,又不是出国,咱们和乘风的关系那么近,你们以后不会缺少碰面的机会。”

经纪人说得轻松,余寻光便没当是什么大事。

确实不算什么大事,他跟马霁明本来就没什么私交嘛,现在人家有更好的发展,他在心里祝福一下就是他能做的全部了。

趁夜回到通市,余寻光抓紧时间休息,为明天的戏养精蓄锐。

在通市又拍了一个星期,《大树下的儿女》剧组终于转组,去了中国地处最北方的黑省。

黑省建有一个专门用来拍摄年代剧的摄影棚,总占地面积3000来亩,剧组需要的任何景,都能在此地实现。哪怕没有现成的,美术也可以自行加工,反正建筑物基底在那儿。

此时已经是8月将近9月,东北的温度降了下来。这里白天温度适宜,夜晚较冷,从温度上来说,也更方便大家拍冬天的戏。

虽说在棚里被灯光照着还是热,但演员们还是愿意相信,这里会比在通市拍摄的三个星期要舒服点。

剧组落地,修整好后,第二天一大早,统筹在群里发消息通告各组,明天要拍摄第一集,也就是韩雅清和四个孩子相遇的剧情。

这一幕的布景导演早就派人前来搭好,现在只等机器就位。

《大树下的儿女》的导演叫范学芹,是央视特意从中部制片厂调来的。范导今年58岁,身体硬朗,精神旺盛,虽然没有多少拍摄年代剧的经验,但她善于请教,做事也仔细认真。剧组的布景、道具,她从年初忙到年中,每一件物品都亲自确认,为了防止疏漏,她还特意向其他有经验的导演请教过。

在摄影棚拍摄,由灯光调控时间,剧组的工作时间便不再昼夜颠倒。

早上8点,甘琼到达化妆室。服装上身,做好造型,她照着镜子,侧着身子打量着细条纹花格子的上衣,“怎么样,有那个意思吧?”

她这件外套是前段日子特意回家,从妈妈那里拿回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她的母亲正值风华青春时期。

石韵之在旁边点头,“真精神,而且质量真好。”

“那个时候的物件啊,耐用。”甘琼从助理手里接过深蓝色的袖套,熟练的挽上,又拿来一条红围巾,包住了半边脑袋戴着。

石韵之也是差不多的打扮,衣服以整洁、简便为主,符合人物的形象与小摊摊主状态。

1983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下海”经商,当时有“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路上”的说法。在这种大环境下,韩雅清和她的以前的工友焦丽娟也在路口支了个摊子,卖老豆腐和油条。她们早餐摊的用料干净、实诚、童叟无欺,很快就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每日的收益金额也逐渐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