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余师傅炸油条指导(第3/5页)

余寻光咬了一大口,点头。

他又伸手指了指锅,示意石韵之继续。

他没吃早饭呢,一根油条怎么能满足得了年轻大小伙空虚的胃?

“你自己再炸一遍。”

石韵之将信将疑,心里没底,她重新拿起面条,揉吧,拉开,下锅时小心翼翼,只比刚才多下了一条。

不自信,太难了,她平常可是能炸厨房的人!

她精神紧绷,回忆着刚才的经验,做一步就看一眼余寻光的脸色。只要看到他挑眉毛,立马做出修改。

甘琼在旁边不说话,她用毫不掩饰的欣赏的目光端详着余寻光的情态。她不知道石韵之有没有发现,她是看出来了,现在站在这儿的哪是余寻光啊,分明是郑云开。

居然能还没开机上镜,就提前融合好了角色。

她认为,余寻光现在的状态已经能够达到所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新一批油条出锅,石韵之抱着“大义灭自己”的心态吃了一口。

“哦莫!”她捂住嘴,忍不住学起最近追的剧里的韩国人,“哦一西!”

重申,后面那句是日本人。

总归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范学芹带着小孩们过来,就看到三个主演凑一块围着炸锅握着油条吃得正欢。

都是前辈,也没个正形。

而且。

“我的道具啊!”范学芹跑过去,生怕他们把拍摄素材吃没了。

“没事儿,不打紧,面团我准备了挺多的。”余寻光说着朝自己的助理伸手,获得了场外的矿泉水救援。

油条能够现炸,卖的另一份食材「老豆腐」为了更方便,副导演再三思量之后还是决定上道具,所以就导致现在余寻光吃油条吃腻了,不能喝豆腐,只能喝自己的水。

范学芹走近了,见摊位上的油条色香味俱全,伸手拿了一根。

她可不是馋,她是品鉴!

“嗯,不错,”范学芹咬了两口,幸福地眯起了眼睛,真的开始品鉴,“这油条外部酥脆,里头有面团的软乎和劲道。吃在嘴里也不油,只有一股面香……”

范学芹朝余寻光竖起一个大拇指,“余师傅,面发得好啊。”

之前在通州的拍摄戏份,有涉及到厨房的活计都是余寻光在帮忙,对于年轻人的本事,范学芹只有“佩服”二字。

听说这功夫是他为了拍戏特意去学的,好像就是暑假播的那部《密信》。

在范学芹心里,余寻光是一个认真演戏的好演员。

余寻光心安理得地接下了这份夸奖。

他之前在宁川学的是炒菜,现在的面食是他拿到剧本后现学的。按照云开哥的想法,他这么优秀,就该被多夸夸。

说起来,拍《大树下的儿女》,余寻光给自己做出了一套新的表演理论——在心里树立第三人。

现在他的身上有个人余寻光的意识,有演员余寻光的意识,还有角色郑云开的意识。反正他拍完之后会见到郑云开,为什么不能在拍摄期间,提前往自己的心里放一个郑云开呢?

他把片场的情感、节奏,全部都转移到心里的那个小人身上去,他就当自己的身体里提前住了一个朋友,他会更冷静的从第三方观察那个小人。

这种表演方法区别于以往的体验派,也不像是技巧性的情感替代,余寻光觉得这种方式更像如今被国内院校表演教材里弃用的“间离派”。

所谓间离派,又称布莱希特派,这种表演方法一般用于舞台剧表演居多。讲究的是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的抽离关系。简而言之,演员在演出时,会时不时地跳出第一视角,以第三视角去诉说整个剧情。观众看的是角色,也是演员。观众接受着故事的剧情,又因演员时不时抽离的表演认识到这只是一部戏剧。

总而言之,间离派是不存在所谓的“沉浸式体验”的,它对演员来说是一种更加自由的表演方式。

当然,余寻光现在使用的方法算不上间离派,只能说,那是他自己胡来的一个融合。

他没在间离观众,他在间离自己。

这种方法余寻光琢磨了很久。他在演朱明祎的后半部分时,就浅试了几场,因为没什么效果,他总结,归纳,重新制定理论,然后在拍《大树下的儿女》的第一场,重点使用这种方法。

用到现在来看,效果还挺不错。

余寻光想,如果这种方法能够支持得住他把整部戏演完,他以后就再也不用考虑诸如“情绪戏伤身”、“角色太沉浸难以抽离”、“被角色的三观恶心”等之类的负面情绪影响了。

他的身体和心态都会健康很多。

易崇也不用再战战兢兢。

话说回来。

喷香美味的油条轮到范学芹这里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