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贺云昭对这两位王爷都有所耳闻, 别说她这般的文人,就连街面上开门迎客的酒家中的小二对这两位王爷都能说上几句。

皇城根儿底下的百姓才是什么都敢说的,他们是听惯了这样的事的。

就连巷子口每日送炭的老头, 同人吃酒时都要说上一句‘我那兄弟刘二往王府送炭送的可是最好的炭。’

安王的名声极好, 温文尔雅学问出色, 对待文人十分尊敬推崇。

他平日里最爱诗诗词歌赋, 言语之间对粗鄙的武将多有不喜。

恰好,大晋文官地位高, 在谁能够上位这件事上, 文官是最说的上话的。

加之文人是掌握舆论力量的那部分人, 所以安王显得声势浩大。

庆王就完全不同, 为人急躁粗鲁, 他性情不好, 甚至还有些蠢笨的传闻,对那四书五经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啊!

两人年纪都不大,都是十五六岁,几乎是宗室里与皇帝血缘亲近的子弟中唯二比较出挑的。

要说庆王本人名声和安王差了这么多,那他是怎么做到和安王并驾齐驱的。

原因只有一个,庆王他父王死了, 安王他父王还活着呢。

这可是个安王拍马也赶不上的大大优势。

两人都是皇帝的侄子, 他们的祖父都是先帝的兄弟们。

当初老安王虽没与先帝作对,但是他是站了别人的,先帝登基后一直被圈禁在府内,并不允任何人将他放出来,

而老庆王则是被人所连累,当年势力最大的太宗皇帝长子在察觉到先帝的威胁后立即下手心陷害。

先帝当然也不是软柿子,反手就栽赃到老庆王头上, 老庆王直接被押送回京,路上就莫名其妙就死了。

因为老庆王的死,太宗皇帝和诸皇子还撕了几个月,谁也掰扯不明白到底是谁下的手。

太宗皇帝说要彻查,太宗长子说绝不是他,先帝说他绝对是清白的。

案子过去几十年了都没人清楚其中真相,也是因为老庆王死了,爵位才到了上一任庆王头上。

这位更是胆小如鹌鹑,生怕自己那一日如同父王一样莫名其妙就死了。

他一辈子活的战战兢兢,愣是年纪轻轻就去了。

陛下身为皇帝对宗室的子弟都很照顾,尤其是庆王殿下这种年幼丧父的孩子更是多加关照。

两任庆王也死得其所,他们的后辈子孙竟然因此能手指碰到皇位的边上了,这是身为太宗皇帝之子的老庆王都绝对做不到的。

陛下毕竟是选择承嗣之子,一个是父亲还活着名声很好的安王,一个是父亲死了但他本人并不出色的庆王。

私心里,他更想庆王过继过来,但作为一个君主,他又认为安王更适合继承皇位。

在这种犹豫中,一时间僵持住了。

庆王没有父亲为他筹谋,本人也不算聪明,但他有个好母亲。

庆王太妃是出名的精明强干,庆王府上上下下全靠这位太妃操持,外满的一应关系也是太妃在打理。

安王府不知为何突然停下了动作,不再鼓动朝臣奏请陛下诏安王入宫。

庆王太妃虽然不知道原因,但她敏锐的察觉其中必定有古怪的地方,立即也停下手头动作不再鼓动朝臣奏请陛下诏庆王入宫。

她只是叫庆王安分些,经常进宫关心陛下身体,做好一个孝子贤孙。

曲瞻常在宫中行走,从前是不大愿意察言观色,但到了皇帝面前,他那个脑子转的比谁都快。

能见到陛下的那一日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动作,他从宫里出来就往贺云昭这里跑,然后躺在榻上从头到尾的回忆一遍。

次数多了,他也小心的说给贺云昭听。

两个人都是极聪明的人,从头到尾复盘一遍能得出不少东西,甚至角度不同能够越辩越明。

有一次曲瞻讲安王进宫给陛下请安,说了几句话,明明是极投陛下喜好的诗词,陛下看着没什么变化,甚安王走时还赐了东西。

只是之后半个月不曾叫安王在进宫,反倒是庆王被叫进去两次,只是说话不讨陛下喜欢,出来的特别快。

两人细细一品,贺云昭便复述了一遍诗词,“这位写的诗词是先帝最喜欢的风格,陛下是不是想起了先帝,所以心情不是很好。”

曲瞻道:“想起了先帝为何心情不好,之前有几次陛下提起先帝很是推崇。”

贺云昭沉思片刻,“或许是陛下想起如今位置要给先帝的对手,心里不平。”

曲瞻思索片刻,“所以是不是陛下对两位王爷都不是很喜欢?”

贺云昭:“陛下心里更加属意丧父的庆王?”

两人刷的一下扭过头对视一眼,黑白分明的两双眼睛里全是震惊,如今朝堂上可是提及安王的声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