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谁拐带着皇帝不学好?……
翰林院,郭恒在签押房里喝着茶,看平安握着个雏鸡蛋写字。
一派安静祥和,岁月静好。
其实他早就让家里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直面京察后的暴风雨了。可是这几天外面狂风暴雨,皇帝在争,御史在吵,言官在骂,内阁乱成了一窝粥,还险些血溅左顺门,一切热闹好像都与他无关。
他在无人问津的签押房里静静地喝茶办公带孩子,还有些不习惯。
“手腕用力,力透纸背。”郭恒适时指点。
“啪”地一声,鸡蛋碎了,蛋液流出来,黏糊糊流了满纸。
“透纸背了,二师祖。”平安一脸无辜。
郭恒不知该气还是该笑,遣一个书吏来帮他收拾。
“这样太浪费了,还是烤了吃比较划算。”平安道。
“明天用熟鸡蛋,写完给你填肚子。”郭恒无奈道。
那书吏擦净桌面,忍着笑退了出去。
郭恒让平安洗净双手,从案头翻出一张薄薄的纸:“拿给你爹。”
平安一看,原来是吏部的任命书,陈琰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补国子监司业。
正五品国立大学副校长。
正五品,是韩让走了二十多年的路。到了老爹这里,景熙二年的状元,景熙四年初就连升三级。
果然,经过他不懈地努力,老爹升得更快了……
不过对于老爹的顽强程度,平安已经很习惯了。
二堂中的同僚们纷纷庆贺陈琰超脱苦海,不必再继续苦熬了。
陈琰开坊的消息,与陈敬时会试取中的消息是在同一天,陈敬时高中第三十七名贡士,可以准备参加殿试了,而殿试不黜落,可以说已经是一名准进士了。
双喜临门,前来道贺的同乡同僚络绎不绝。
第二天,小郑先生郑行远也亲自上门,他考中了会试,一百八十六名。
这天过后,不少同僚向陈琰打听,平安还缺西席吗?他们有亲朋是落第举子,学问扎实,甚至可以不要束脩。
陈琰只好婉言拒绝,孩子太顽皮,等闲西席管不住云云。
平安笑道:“他们倒不如说来拜师的,我还可以考虑考虑。”
陈琰问他:“你要教他们什么?”
“我能教的东西,在书本上可学不到。”平安眼睛亮晶晶的:“爹,林阁老什么时候回乡,我答应去送他的。”
“呃……林阁老……是京城人士,不用回乡。”陈琰心想,这真是扯一句谎要用十句谎来圆啊。
……
京察之后,两京官员或优诏褒答,或降调他用,大量空缺亟待填补,像陈琰这样连升三级的不在少数。
皇帝用了三年半的时间,革除弊政,整顿吏治,使陈腐已久的朝廷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西长安街,璐王府。
两位王府讲官及一位身穿湖绸道袍的中年人,在殿中按序就坐。
淫雨霏霏,璐王姗姗来迟,三人忙起身向他见礼。
宫人上前为璐王擦拭身上沾染的雨水,璐王笑容和煦:“徐师傅,周师傅,姚师傅。”
那中年人正是被罢斥的前内阁次辅姚元锡,他逗留京城并未返乡,已有小半年了。
另外两位,一个是新任次辅徐谟,一个是王府侍讲周沂。
璐王一摆手,太监宫人便放下手头事由,有序退出大殿。
四人重新就坐,除了干瞪眼,就是一杯接一杯的喝茶。
过了良久,徐谟突然道:“满以为这次志在必得,谁料陛下出其不意……”
姚元锡打圆场道:“官居一品,位列次辅,也不算失败,无非是多熬上几年。”
说到此处,徐谟表情嫌恶,不是针对姚元锡,而是想到要在吕畴这种卑劣小人之下行事,喉咙里像梗了一块鱼骨。
徐谟理政能力一流,如今又是清流之首,以礼部尚书入阁,本以为吕畴那样的小人必不为皇帝所容,首辅之位势在必得,谁料陛下竟将他留在了内阁。
科道弹劾他,徐谟站在桥上观船翻,谁料这船不但没翻,还撑得有声有色。
据说吕畴私下里对着皇帝声泪俱下,痛陈过往,皇帝好言抚慰:昨日之日不可追,改了还是好同志。
吕畴擦干眼泪,转身就在首辅值房雪白的墙壁上挥毫泼墨,写下他的政治宣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并因为不怕弹劾,吕畴得到了一个十分贴切的绰号:吕棉花。
弹不坏。
败给贤者,徐谟并不会心有不甘,可败给一团烂棉花,却令他骨鲠在喉。
璐王歉意地看了徐谟一眼:“父皇做此决定之前,我也曾苦苦相劝,痛陈利弊,可圣心执意如此,想必有自己的考量吧。”
姚元锡闻言叹道:“殿下贤德,但也不要总为朝事激怒陛下,上次东厂之事,就已经惹得陛下不快了。殿下毕竟跟臣子们不同,我等至君上以尧舜,是匡正社稷之责,殿下身为人子,孝道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