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谁拐带着皇帝不学好?……(第2/3页)
璐王一脸坦然:“没办法,君臣父子,总要有个先后,何况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是人子的本分。父皇圣明烛照,相信有朝一日会明白本王的苦心的。”
徐谟喟然一叹:“殿下至纯至孝,乃社稷之福。”
送走三位老师,璐王府长史陈敬茂走进来,意味深长地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
“郭恒此人,还真是老树盘根,极难撼动。”璐王道:“而且我低估了父皇。没想到,他连吕畴那样的小人都容得下。”
“君子有君子的长处,小人有小人的用途。只是咱们这位陛下沙场上滚过来的,向来眼里不揉沙子,最近倒像换了个人似的。”陈敬茂道:“是不是宠信了什么人?”
璐王摇头道:“不曾听说与谁走得很近。”
“那就奇怪了……不过姚阁老有句话说得对,殿下不要总捡陛下不爱听的说,下头还有一位珉王呢。”
“这你就不懂了,父皇向来情理分明,从不以个人好恶评判大事,讨他欢心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且,人总要有缺点,才能让人放心。”璐王道:“不过你们说得也对,如能‘忠孝两全’自然更好。”
“是极。”陈敬茂道:“不过,殿下素来礼贤下士,为何不拉拢郭恒,而要将他赶出京城呢?”
璐王脸色一沉:“不该问的问题,不要问。”
……
殿试开考的时间,恰好是陈琰去国子监走马上任的日子。
陈琰只能再次遗憾不能亲眼目睹小叔受苦了。
他上午去吏部报道,下午去国子监上任,注定要耽搁一整天的,如果顺利的话,兴许能赶上去承天门接人。
国子监祭酒叫钱士璋,是一位温厚的上司,爱和稀泥的老好人,陈琰跟他对话,总是不可抑制的想起亲爹陈老爷。
固然,陈老爷的学问及不上人家万一,但陈琰想,这对朝廷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正如眼前的钱祭酒,陈琰十分好奇他是如何躲过京察的,毕竟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国子监的名声一年不似一年。
陈琰自顾腹诽,钱祭酒自顾接着说话:“咱们国子监的生员,主要分四种: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第一种自不必说,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响鼓不用重锤:第二种也不必说,学问平平,来混个出身,不必在课业上多做要求:后二者更不必说,三品京官及勋戚子弟,捐银入监的民生,家里找个地方看孩子的,圈起来别出事就好。”
“……”
陈琰无言以对,这也不必说,那也不必说,要你这个祭酒做什么呢?
眼见着以后的日子要比翰林院还要清闲,陈琰自嘲笑笑,随着钱祭酒继续往敬一亭走。
钱祭酒果然喜欢早退,匆匆向陈琰介绍完国子监的基本情况,就准备跑路了,临出门前还向陈琰介绍了长安街上的一家鸭油火烧。
谁知一只脚还没踏出门槛,就遇到了传旨到太监。
“诶哟钱大人,您这打算上哪去?”太监笑吟吟的,显然抓他的包也不是一两次了。
钱祭酒一味尴尬地笑,缩回脚来,跟陈琰一起接旨。
这回是口谕,皇帝招陈琰即刻觐见。
陈琰遂跟着太监进宫,来到乾清宫旁边的庸肃殿,这里还侯着几位大臣。
陈琰依次见礼,众人知道他官阶虽小但炙手可热,也都十分客气。
如今陈琰已不是伴随君侧讲经拟诏的修撰了,听说皇帝召集阁老和六部堂官们正在商议军国大事,他得在此排队等候召见。
不知等了多久,官员们依次觐见,速度很快,须臾就轮到了陈琰。
陈琰入内,大礼参拜。
“起来吧。”皇帝的目光从满桌奏疏中抬起来:“陈卿去国子监上任了吧,感觉如何?”
陈琰实话实说道:“乏善可陈。”
皇帝朗声笑道:“果然还是那个陈彦章。”
陈琰只是颔首,他心知皇帝耳聪目明,有了解他的个性,眼下既没有外人,粉饰遮掩才是多余。
“国子监乃为国养才之地,遥想开国之初是何等盛况,而今已经衰落成了这么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鬼样子。”
陈琰闻言,暗道不好,可他根本无力阻止。
果然,皇帝图穷匕见:“朕欲整饬国子监,恢复国初风貌,将这个重任交给你,彦章,不要让朕失望。”
“……”陈琰为难道:“陛下,臣只是个司业。”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哪有副职挑大梁的道理。
皇帝没有怪他推诿,只是笑道:“知道朕为什么留着钱祭酒吗?”
“陛下圣心独裁,臣不敢妄测。”陈琰道。
皇帝道:“朕本想将国子监全权交给你,谁知几位阁老同时反对,哪有二十多岁的国子监祭酒?朕一想也是。你及第刚满两年,确实太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