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2/3页)
其实《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描述攻打霍邑时李渊采纳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计策,佯装后退引诱宋老生追击。
《旧唐书》中则是李世民带数骑在城下挑衅,激怒宋老生出战,之后“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与建成军咸却”。
鉴于前者的可信度低于后者(前者神异含量高于后者),秦念认为李渊就是败退,温大雅给皇帝挽尊成了“伪若避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不包括李建成坠马,记载的是他和李世民分别带领左右军断宋老生的后路。
那就既有可能是温大雅在给李渊挽尊的同时,顺带给同样败退的李建成挽尊;也有可能是唐太宗改史,刻意抹黑李建成。
这部分难以作出判断,秦念干脆略过李建成不提,只说李渊败退。
【李世民:……】
虽然民心在上升,但李世民一点都不想是以阿耶名声受损的方式!
“就不必为吾辩解了,吾确实不如吾儿,”李渊倒是反过来安慰世民:
“子女本就应胜于父母,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孙皇后看着陛下再度落泪,却是暗觉欣慰。
陛下最大的心结,今日终于得以解开。
【刘彻:两千破两万,确为勇将。】
看出李世民护父心切,怜其孝心,刘彻没再提李渊。
虽然在他看来,李渊若是他的部下早就该斩了,自赎都不准赎的那种。
主力溃退,李世民还能以两千骑破两万军,已足见其勇武与治军之能。
换作寻常之将,主力溃退之时,早就军心涣散,又如何以少胜多?
【秦念:二凤确实极勇,史书中常见身先士卒并以少胜多的记载。】
【刘彻:看你此言,他不止是勇?】
刘彻真的好会捧哏。
秦念认为她已经和扮演刘彻的打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他皇帝都不吭声,唯有刘彻在努力帮她垫话。
理论上谈李世民的功绩,李世民就算本人不好意思自夸,他儿子李治也该搭话。
不过秦念现在得见好就收,之前可以逐句夸,是因为刘彻质疑二凤的能力就是在质疑她的判断。
如今刘彻不再质疑,她再夸就不符合人设。
………
李世民泪眼朦胧。
阿耶的认可让他难以抑制情绪,顾不得天幕上的对话。
………
在外站立太久,李治的风疾加重。
武照迅速调度众人为封禅收尾,扶着陛下入车驾内休养。
侍女打开车帘,她与陛下依旧能看到天幕。
【秦念:一场战役的输赢取决于武将的勇武与把握战机的能力,这是战术层面。】
【秦念:而在篡位之前,二凤攻占的区域包括关中、陇右、河东、河北、河南等,占当时大唐疆域的七成以上。】
有人依据《大唐创业起居注》判定李世民刻意窃取李建成的功绩,但秦念并不这么认为。
这本起居注记录李渊起兵到称帝的357天的历史,所有记载围绕李渊展开。
为了体现李渊的英明领导,才会去记录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战绩,且只会记录李渊派遣他们出战并取胜的那部分战绩。
——同样参与长安之战的平阳昭公主就没有被记录于这本书,大概是因为李渊的安排是召她去太原,但平阳昭公主主动留在关内招募义军。
这是起居注的特点:仅关注帝王本人。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与李建成相关的战役有三场:
西河之战,“大郎、二郎”九日定西河。
霍邑之战,“大郎、二郎”反对撤退并给出诱敌之策,分别领左右军断宋老生后路。
长安之战,“京城东面、南面,陇西公(李建成)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李世民)主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这三场战役都没有提及李建成的功劳,只在霍邑之战提及李建成坠马败退,这被视为李世民窃取李建成功绩的证据。
但《旧唐书·高祖本纪》记录霍邑之战的时候,也只有一句“高祖引师趋霍邑,斩宋老生,平霍邑”,同样没有提及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贡献。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列传》隐去了霍邑之战,但明确记载“引兵略西河郡,从平长安”,这两场战争也同样没有提及李世民。
在提及功绩时没有带上其他人,这是因为历史人物的纪传只会重点描述本人。
以上都是纪传体史书的特点,并不能因此认定唐太宗窃取功绩。
【刘彻:……】
早知道“这天下本就是他打下来的”这句话是写实,刘彻必不会质疑李世民的治军之能。
篡位前以武将之身攻占七成以上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