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风起(一)(第2/3页)

末了,庾侍郎叹息一声,道:“耿尚书说得不错,即使这账册真与昔日黄州假宝案有关,但孤证不立,实难翻案。……然而,此案牵连甚广,多少黄州商户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咱们身为天子之臣,若不能彻查到底,岂不是食君禄而不能忠其事?更何况,皇上圣明,岂能容忍此等奸佞之徒在旁,长久蒙蔽圣听?”

张远业:“……”

庾侍郎如此纯直,怕是觉得欺上瞒下的只是张粤一人,至于皇上,自是圣明无比,只不过是一时被小人蒙蔽了,一旦公开,必会惩治恶人,澄清玉宇,还无辜者以公道。

这其中种种,他实在不便解释,索性推锅道:“三水兄,你如何看?”

郑邈斜睨他一眼,平静道:“简单。”

庾侍郎精神一振:“怎么说?”

张远业:……?

祖宗你怎么真说啊?!

郑邈无视了张远业狂眨的眼睛,神色如常道:“假使张太常真的污蔑商户造假,那他图什么呢?纯图升官?他不得自己捞点儿?”

庾侍郎蹙起一边的眉毛,哀叹道:“可这么多年过去,再多银两宝贝,他一点点慢慢花销,差不多也该花尽……”

说到此处,庾侍郎话音一顿,骤然兴奋起来,以至于站起身来,在房内反复踱起步来:“是极!是极!郑大人所言有理!”

“假书画”上交充公了,那真书画去了哪里呢?

涉案的五幅假画,皆是名作佳品。

案卷上称,官府购买这五幅假画,花了整整三千两。

但庾侍郎心中明白,这定是压过价的。

若按市价,一幅至少能卖出千两之数!

若这几幅画确有真迹,那必是被张粤一力扣下了!

结果,这五张高价书画,成了五个烫手山芋,丢了可惜,想吃下去,又不好克化。

卖掉吧,这书画价值实在太高,正经书画行必是谨慎再谨慎,非要问出个来历不可。

若寻个普通书画行贱卖,亏心又亏财。

就算狠狠心,作价卖出去,还容易被人顺藤摸瓜抓住小辫子——张粤本身就是背靠太子这棵大树爬上来的,个人能力缺缺,自是有不少人眼红,巴望着他犯个什么错,把他拉下来才好。

所以,为保万全,张粤极有可能将这书画留下了!

反正只要保存得当,书画越久远,就越值钱。

当做传家宝代代相传下去,总有洗白的一日。

兴奋了一小会儿,庾侍郎便想到了要紧处,神色不由一黯:“若是他已转托亲戚,设法卖出,或是干脆一把火烧了,一了百了呢?”

“那就没有办法了。”郑邈干脆道,“他真有那个舍财求全的魄力,便是他命中注定无此一劫。”

庾侍郎咬一咬牙:“如何查验?”

郑邈不答。

他低头一看,见张远业用膝盖压住了他的衣襟,示意他不要掺和太过。

但郑邈一点点扯出了自己的衣襟,凑到庾侍郎耳边,和他嘁嘁喳喳地咬起了耳朵。

郑邈的神色过于云淡风轻,因此无人知晓他心中是怎样一番惊涛骇浪。

……

数日前,那闻人明恪在他准备述职前,又贼兮兮地摸到了按察使司。

这次来,他竟然颇通人性,是带了礼物来的。

只不过一开口就又是十分不客气的怪话:“我说,郑大人,你能不能早去上京几日啊?”

郑邈觑他一眼:“作甚?”

那家伙眼睛亮亮:“帮我送个东西呗。”

郑邈:“不干。不跑腿。”

“求您啦。”此人极其不要脸地放软了声音,“而且不白干,我送您一场好戏看,怎么样?”

郑邈的好奇心被调了起来,接过了他递来的那枚护身符,在手里甩着玩儿:“什么好戏?”

“引蛇出洞。”闻人明恪咬字很轻,听起来就是个坏透腔的轻浮小子,“不过这戏,得有人起个头,要是没人起头,戏就没得唱了。所以,得靠您相机行事,多盯一盯上京中的动向,特别是刑部那边。有人唱第一折 ,您才能唱第二折。”

“……你不妨说得更明白些。”

“话说得明白了,反倒无趣。”他说,“上京南城,拐子胡同的富锦当铺里,存有五张字画,是用五个青色底、团字纹的缎面盒子装着的。您让汪捕头早去几日,时时盯着当铺,会有人去取,到时候,遣人抢夺过来便是。”

“……你让我在上京抢劫财物?”

“是。”

“让汪承,在即将会试的上京,抢劫财物?”

“是。”

郑邈长出了一口气:“那盒子有何紧要之处?”

“性命交关。”

“谁的性命?”

“生民之命。”

郑邈注视着眼前人,良久过后,他控制住即将紊乱的呼吸:“你明明身在桐州,如何知道上京之事?又如何知道那人会去取拿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