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风起(二)(第2/4页)

他不收金银,只会收下一些土特产,再择一些好的送入宫中,以孝敬之名,显坦荡之心。

就这样,前来登门送礼的汪承,无比顺利地见到了姜鹤。

姜鹤的确是个奇人,汪承并无丝毫旁证,只带来了口信,但姜鹤一听是闻人知府托他办事,立即答应,连他现在的主子都不要了,连请了好几日休沐,随他一道来富锦当铺附近踩点。

注视着人来人往的富锦当铺,汪承轻声道:“闻人知府没说具体时日,不知那来取青缎盒子的人何时能到。”

汪承的本意是想说,他这样不跟六皇子打招呼就往外跑,终究不好,得跟主子交代去向才是。

姜鹤思索片刻,顶着一张冷淡面孔,道:“你说得对。我放一把火去,让在当铺里存东西的都赶紧来取。”

汪承:“……不行。”

姜鹤:“好的。”

半晌后,姜鹤又说:“不会烧到存货仓库的。”

汪承:“不行。”

姜鹤:“好的。”

过了一会儿。

姜鹤:“这样可以催人早点来取。”

汪承:“不行,只可以等,太过张扬,容易引人注目。”

姜鹤:“好的。”

姜鹤:“汪捕头,你早这么说我就明白了。”

汪承:“……抱歉,我的错。”

汪承知道上京眼线遍布,并不敢和姜鹤太过明显地出双入对,只和他一起踩过一次点,随后便在上京京郊驿馆里规规矩矩地呆下了,静等郑大人前来。

每隔三日,他都会进城一趟,佯作闲逛,前往富锦当铺转上一圈。

每次去,他都没能瞧见姜鹤。

只有一次,他看见一个穿着破烂的闲汉,用草帽盖在脸上,躺在一个窄胡同口晒太阳。

他见此人体型眼熟,那草帽上头又被挖了两个小小的洞眼,便多看了两眼。

那草帽后的双眼闪了闪。

随后,那人伸手摘下了脸上盖着的帽子。

今天是倒春寒,街面上人流稀少,所以姜鹤敢一本正经地同他打招呼:“汪捕头,你又来了。”

汪承有些吃惊:“……”又?

见他似是不懂自己的意思,姜鹤好奇道:“你不是每隔三天就来一次吗?”

汪承沉默了。

他承认,闻人知府所说不错。

此人虽呆,却有他的本事。

姜鹤不知道汪承在心里念叨些什么。

他在天狼营里跟随小将军,学了不少伪装身份、潜伏待变的本事。

而他的擅于等待,则是在离开小将军后习得的。

姜鹤认为,自己的所有本事,都是小将军一力教导而来,所以即使有所成就,也与自己干系不大。

因此,他始终是那个不骄不馁、顽固又一根筋的姜鹤。

他冲汪承伸出手来:“有银子吗?”

汪承摸向荷包:“怎么?”

“今天出来没带钱,穿得薄,有点冷。”姜鹤吸了吸鼻子,“想打点热酒喝。”

汪承把荷包留给了他。

离开姜鹤后,他边走边想,那闻人知府到底有何本事,只凭着一句话,就能叫这么个人对他死心塌地,万死以赴?

他抵京半月后,郑邈到京。

汪承自去与自己的主子汇合。

谁想,郑邈来京的第三日下午,便有惊天新闻,席卷了整个上京:

黄昏时分,有人前往富锦当铺赎当,带着五个书画盒子,行至僻静处,忽有一蒙面恶人跳出行凶,将他怀中的东西生生抢走。

苦主上前撕扯,恶徒竟然一拳将人揍倒在地,随即扬长而去。

有路过的外省士子见那人皮破血流、昏倒在地,手中还攥着当铺的凭证,唬得三魂出窍,急急奔去报官。

汪承跟在郑邈身边,听得这个消息,面上不显,心中却犹如五雷轰顶。

抢劫便是,何必行凶?

真是活祖宗啊。

……

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又正值天下贤才、九州才子准备龙门跃鲤的紧要关头,上京竟出了此等恶事,皇上自是雷霆震怒。

五城兵马司集体出动,铁骑如雷,捕影追声,誓要把凶人捉拿归案。

谁想,调查刚一开始,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顺天府尹迅速升堂,把苦主带到堂上,要知道那凶徒抢走了何物。

那鼻青脸肿的苦主竟是面色青红,支支吾吾,不仅不愿明说自己是在帮谁办事,连自己丢了什么,都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地说不清楚。

天降大案,顺天府尹烦得要死,哪里有和他叽歪的闲情逸致,直接搜了当铺存证和当票,两下一对,发现是五幅名贵的字画。

拿着单子,顺天府尹不悦之余,心中生疑:

字画而已,哪个勋贵之家没有几张,有甚说不出口的?

再取了此人身上腰牌一对,发现是张粤张太常的管家后,顺天府尹更觉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