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青云(一)(第4/6页)
“要要要!”
乐无涯跳起来,学着郑邈的样子,扬声大喊:“汪承!”
话音未落,那道笔挺的身影已立在门前,堪称言出必至:“……闻人知府,我在。”
乐无涯喜上眉梢:“汪捕头,收拾东西,跟我走啦!”
汪承无奈地看向了郑邈。
这样的戏码,这半年多来他实在是看得很多了。
没想到,郑邈抬手按了按鼻梁骨后,轻叹一声,道:“汪承,跟他走吧。”
汪承一惊之下,单膝跪地:“大人,我……”
郑邈先一步握住了他的手腕:“你没有做错什么。汪承,正因为你做什么都是最好的,事事周全,所以,我才将他交托给你。”
言罢,他与汪承对视,慎之又慎、重之又重地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照顾好他。”
汪承深吸一口气,将身子转向了乐无涯。
……这位闻人知府,既能叫郑大人这样的人倾心交付,又能让姜鹤那样的人心折拜服。
他到底有何不同?
汪承低下头去:“闻人知府,汪承年轻识浅,尚有不足之处。今后……还请您多多指教。”
乐无涯心喜不已,扑上去,一把捉住了他的手:“走啦走啦,别这么依依不舍,郑大人这里就是你的娘家,有空我会带你回来探望的!”
郑邈不由分说,站起来就要踹乐无涯的屁股。
谁知,他的脚刚刚离地,就被汪承稳稳截住。
汪承一板一眼道:“郑大人,不可如此。”
“……嘿。”郑邈瞪着他,“好你个汪承,你——”
乐无涯趁机躲在汪承身后,冲他吐了个舌头尖,叫人看了就忍不住拳头发硬。
见此情景,郑邈忍不住想起了乐无涯对汪承的那句荒唐评价:“你杀人他都给你递锹!”
现在想来,这混账东西看人的眼光,倒是毒辣得很。
……
齐五湖终日躬耕于陇亩之间,非但不以为苦,反觉其乐无穷。
这生于黄土、长于黄土的老农官,一生与土地结缘,竟似得了痴症般沉醉其中,再难割舍。
春耕虽过,田间仍有万千活计要做。
他日日巡看新苗长势,重新丈量灌溉沟渠,那双沾满泥土的布鞋几乎不曾踏进县衙门槛。
待到新知府到任多日,他方从旁人口中惊闻乐无涯调任之事。
那日黄昏,齐五湖蹲在田埂上,就着最后一缕天光拆开乐无涯送给他的临别信。
皱巴巴的信笺甫一展开,耳边仿佛就响起了那年轻人带着笑意的声音:
“老爷子,还记得吕知州府上初遇么?”
“那时,你瘦得皮包骨头,骂起人来却是气贯长虹。那时我便想,这么一个愿意为生民言的老头子,可真有意思。”
“后来见您奔走阡陌,明恪常思:如此良才,岂能埋没于穷山恶水、贫县瘠土之中?”
“世人常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此话最是可恶。您在锦元县呕心沥血、熬尽肌骨,也不过是勉强保得百姓一年收成而已。”
“明恪想见您建功立业,也愿您知道,若是换片天地,您将会有何等作为。”
“江南水土丰饶,气候宜人,我自幼长于此,知道此处适宜种植,也适宜终老。”
“英臣兄,您尽可在此挥洒才气,大展拳脚——只是下田时留神脚下,别再叫农具耕车压坏了您。”
“春耕繁忙,明恪不敢叨扰。惟愿英臣兄每年寄来稻穗两束,好叫我知道,您老身子硬朗,嘉穗满仓。”
“闻人明恪,敬上。”
齐五湖将信读了一遍,又一遍。
他抬起青筋盘错的手背,飞快地擦掉了眼角一滴浑浊的老泪。
田垄尽头,青绿的秧苗在暮色中随风摇曳。
“混账小子……竟把我扔在这里了。”
齐五湖嗔骂一声,转手把信纸叠得方方正正,郑重塞进了贴身的衣袋。
远处传来蛙声一片。
他拄着锄头,站起身来,忽然觉得这暮春的晚风,暖得叫人眼眶发烫。
……
自那日被乐无涯登门威胁后,张凯便如惊弓之鸟,悄悄打点行装、收拾细软,带着詹管家父子一路逃出了桐州城。
他打算先回詹家老宅暂避风头,待风声过去,再叫詹管家悄悄回来变卖家产,自己也好改头换面,重起炉灶。
江边雾气弥漫。
张凯心焦难耐,催促着两个雇来的船夫快些装船。
那三口沉甸甸的樟木箱压得船板吱呀作响,在寂静的凌晨格外刺耳。
他哪里知道,这艘看似寻常的渔船,船底还藏着几把生锈的倭刀。
乐无涯早已里外里地把桐州篦了好几遍。
然而他清理得再干净,到底还是有些倭寇中的小喽啰,眼见倭寇大势已去,便迅速改头换面,做回了摆渡捕鱼的老本行,躲过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