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第16/38页)

现在,从其正常的统一性 状态被扩散出的原子正在寻求回归——归向何处?归处肯定不是任何一个特定的点 ;因为非常清楚,如果在扩散过程中所有的宇宙物质全都被射离了那个辐射点,那么原子回归那个球体总中心的趋势就不会受到丝毫妨碍:——原子肯定不会寻求它们当初被射出而现在为绝对空白 的那个点。这些原子试图重建的仅仅是状态,而不是产生这种状态的点或位置;——它们所向往的仅仅是它们那种正常状态 。“可它们寻找一个中心,”有人会说,“而一个中心就是一个点。”不错;但它们寻找这个点并不是因为其点的特性——(因为,如果该球体整个地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它们同样会寻求那个中心;而该中心此时 已是一个新的 点)——它们寻求该点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巧合,由于它们共同存在于其中的空间形状之缘故——(球形)——它们只有经由 那个点——球体中心——才能达到它们真正的目标,即统一性 。每个原子都发现朝中心的方向存在着比其他任何方向都多的原子。每个原子都被吸向中心,这是因为沿那条连接它和中心并穿过中心直达球壁表面的直线存在着比沿其他直线存在的更多的原子——其他直线即连接这个原子与球体内任何一点的直线——在朝向中心的直线上有更多的物体在寻求这个个体的原子——有更多朝向统一性 的趋势——它自己朝向统一性的趋势能够得到更多的满足——一言以蔽之,是因为对个体的原子而言,朝向中心的方向存在着从总体上满足它欲望的最大可能性。简而言之,统一性之状态 是原子真正寻求的一切;而如果原子看上去 是在寻求那个球体中心,这也只是暗暗地——通过暗示——说明了那种中心碰巧暗含着,包含着,或者说包括了那个唯一本质上的中心,即统一性 。可由于 这种暗含或包括,实际上不可能把朝抽象的统一性 的趋势和朝具体的中心的趋势截然分开。所以,无论从实际上的意图还是逻辑上的目的来看,原子朝向总中心的趋势都是 每个原子朝向每个原子的趋势;而每个原子朝向每个原子的趋势也就是朝向中心的趋势;一种趋势可以被假定为 另一种趋势;凡适用于一种趋势的也肯定适用于另一种趋势;总而言之,任何可满意地解释一种趋势的原理均可毫无疑问地作为另一种趋势的解释。

我小心地四下寻找对我这番论述的合理反驳,但什么也未能发现;——不过从那类通常由为怀疑而怀疑 的怀疑者提出的异议中,我倒轻而易举地发现了三个 异议;并着手把它们排列如下。

首先有人会说:“(实例中描述的)辐射力与距离之平方成正比的证明所依据的是一个没有根据的假定——即每一层的原子数量均为发射该层原子的力之量度。”

我回答,不仅我有充分理由这样假定,而且我没有任何理由不这样假定。我这里所假定的不过是:一个结果是其动因的量度——上帝意志的每一次运用均与需要这次运用的结果成正比 ——全能全知的上帝所采用的手段总是丝毫不差地适用于其目的。造成任何结果的动因既不会不足也不会多余。如果辐射任何一层原子的力比达到目的所需的力多一分或少一分——也就是不与目的成正比——那么,那层原子就不可能被辐射到既定位置。如果为了总体分布均匀而把适量原子发射到每一层的力不与每层原子的数量成正比,那么原子的数量就不会是均匀分布所需的数量。

第二个可能提出的异议多少更值得回答。

力学上有一个公认的原理,每一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或者说倾向运动时,都朝外力给予的方向沿一条直线向前运动,直到另一个外力改变其方向或使其停止。所以有人会问,我的第一层原子,或者说最外边一层原子,在没有难以想象的第二外力出现的情况下就在想象的玻璃球体表面停止了它们的运动,这应该如何理解?

我回答,这位持异议者实际上是凭“一个没有根据的假设”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为一个没有 任何“原则”存在于任何事物 的年代假设了一个力学原理:——我使用“原理”一词当然是按照持异议者对这个词的理解。

我们可以承认——实际上我们可以领悟——“起初”只有一个第一动因 ——那个真正的根本原理 ——上帝的意志。那个原始行为 ——即从统一性 向外辐射 之行为——必然独立于如今世人所说的“原则”之外——因为我们命名的所有原理不过都是那个原始行为的反作用之结果:——我说“原始 ”行为,因为那种绝对物质性的微粒 之创造更应该被视为一种概念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种“行为 ”。所以,我们必须把那个原始行为看作是一种确立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则”的行为。但这个原始行为本身则必须被看作是延续的意志 。上帝的这个意志必须被理解为开始扩散 ——延续扩散 ——规范扩散 ——最后扩散 完成时才被收回。这时开始了反作用 ,通过反作用 才有了我们所说的“原则 ”。不过明智的做法是限制这个词的使用,只把它用于上帝意志的中止产生的两个直接 结果——也就是说,只用于吸力 和斥力 这两个动因。其他的自然动因或多或少都直接依赖这两个动因,所以应该更恰当地被称为亚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