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第19/38页)

于是,那两个严格意义上的原理,吸力和斥力 ——即宇宙的物质本原 和精神元质 ——从此就亲密无间,相依相随。于是,形与灵便手拉手地走在了一起 。

如果我们现在从宇宙空间选择任何一个处于最初阶段的凝聚过程来进行想象,而且假定这个最初的凝聚过程就发生在我们今天的太阳位置之中心——更准确地说是它当初 位置的中心,因为太阳永远在移动位置——那我们将发现自己遇上并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接受那个最宏伟的理论——拉普拉斯的宇宙起源星云学说:——尽管就拉普拉斯所讨论的内容来看,“宇宙起源”这个词用得太大——因为他真正讨论的仅仅是我们太阳系的起源,而太阳系仅仅是构成星系宇宙的无数系统中的一个。

拉普拉斯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明显有限的范围——即我们的太阳系及其邻近空间——并纯粹地 假设——即没有任何根据地假设——出了我一直在努力将其置于一个比假设更坚实的基础上的许多情况;譬如说他假设了物质扩散到比我们的太阳系所占据的空间稍大一点的范围(但没敢说明扩散的原因)——他假设了扩散在一种不均质的星云状态下进行,并服从于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法则(但没敢对其原理进行推测);——假定这一切之后(尽管从逻辑上说他没有权利假设,但他的假设相当真实),拉普拉斯从力学上和数学上做了论证,证明在那种状态下必然产生的结果仅仅是我们今天发现显露在太阳系实际状态中的如此这般、诸如此类。

说明如下:——让我们设想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个特殊的凝聚——也就是在被称为我们的太阳中心的那个点上开始的凝聚——已经经历了相当过程,大量的星云物质已经呈现出了一个粗略的球形;该球形的中心当然就是我们现在的太阳中心,或更正确地说是最初的太阳中心;该球形的表面伸出了我们最远那颗行星海王星的轨道:——换言之,让我们想象这个球体雏形的直径大约有60亿英里。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个物质团一直在凝缩,直到后来缩成了我们所想象的形体;当然就是从难以觉察的原子状态逐渐地变成了我们认为能够感觉的星云状态。

当时这个星云状态的物质团包含着一种围绕一根假想轴的旋转——这种旋转从最初的凝聚开始以来就一直在获得速度。最初相互靠拢的两个原子若不是来自两个正好相对的点,它们相遇时就会部分地冲过对方,从而形成一个旋转核心。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个核心是如何增加旋转速度的。另外的原子加入这两个原子:——一个凝聚由此形成。原子团在凝缩的过程中继续旋转。当然,原子团表层的原子比靠近中心的原子运动得更快。但运动得更快的外层原子向中心接近,随之也带进了它的速度。这样,每个向内运动并最后到达凝缩中心的原子都为该中心原来的速度增添了一分力——也就是说,都加快了该物质团的旋转速度。

现在让我们来想象这个星云团已大大凝缩,正好 占据了今天海王星的轨道所圈定的空间,而星云团表层的旋转速度也正好就是今天海王星绕太阳运行的速度。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就在这个时候,不断增加的离心力超过了没有增加的向心力,于是从切向加速度占优势的星云团赤道处松开并分裂出表面一层或几层凝聚不紧的物质;这些分裂出的物质形成了一个围绕母体赤道旋转的独立的环:——这就像飞速旋转的砂轮所抛出的外层物质也可以形成一道围绕砂轮的环一样,只不过砂轮的表面太坚实完整;如果其表面是橡胶或其他同样密度的物质,我所说的这种现象就肯定会出现。

从星云团分离出的那道环的旋转速度当然与它还是星云团表层时的转动速度一样。与此同时,凝缩仍在继续,分裂出的环与星云主体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直到两者相距很远。

现在,假设由于某种未必偶然的安排,这道环具有的异类物质恰好形成了一种差不多均质的结构,那么这道环本身就绝不会停止围绕母体旋转;可就像早已被预见到似的,那些物质的分布似乎正好具有足够的非均质性,足以使它们朝密度大的中心集聚,这样那个环状物终于解体。[36] 毫无疑问,那道环很快就碎裂成几段,其中质量最大的一段吸收了另外几段;整团物质凝结成为一颗行星。作为 一颗行星,它继续着它作为一道环时的旋转运动,这一点足够清楚;而作为一个新的天体,它自己也具有了另一种运动,这一点不难解释。当环状物尚未破裂、整个围绕母体旋转之时,我们知道其外圈的运动速度比内圈的快得多。所以当碎裂发生时,每截断环都必定有某个部分正以比其他部分更快的速度运动。这种占优势的运动必然使每截断环旋转——也就是说使其自转;而自转的方向当然就是产生这种自转的围绕母体旋转的方向。由于所有断截环都受这种自转的支配,它们凝聚成一颗行星时必然会把这种自转赋予这颗行星。——这颗行星就是海王星。它的实体继续凝缩,就像其母星的情况一样,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终于超过了向心力,一道环从这颗行星的赤道表面分离而出:这道物质结构不均的环很快就破裂成几段,其中质量最大的一段把其他几段吸收,独自凝结成了一颗卫星。随后这过程又重复了一次,结果是产生了第二颗卫星。这样我们就解释了海王星有两颗卫星的缘由。[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