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第20/38页)

太阳从其赤道抛出一层环形物后,重新获得了曾在凝聚过程中被打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均衡;但由于凝聚过程还在继续,这种均衡很快又随着自转速度的增加而被打破。此时物质团已缩得更小,刚好占据了今天天王星的轨道所圈定的空间,我们应该认为恰好在这个时候,离心力占据了支配地位,一次新的分裂势在必行:因此第二条环形带从太阳赤道被抛出,如同形成海王星的情况一样,这条不均质的环形带碎裂,碎块凝结成为天王星;天王星围绕太阳旋转的速度当然指示了那次分离发生时太阳赤道表面的旋转速度。如前述过程一样,天王星从其凝聚的碎块获得自转,于是接二连三地抛出几道环;每道环碎裂后便凝结为一颗卫星:——以这种方式,凭着这些不同质的环都碎裂并分别凝结为球形天体,三颗卫星在不同时期相继形成。

我们应该认为,正是在太阳缩小到刚好占据今天土星轨道圈定的空间之时,它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平衡由于凝缩造成的自转加速而再次被打破,第三次获得两种力的均衡成为必然,于是同前两次一样,一条不均质的环形带被抛出,环形带碎裂并凝结为土星。土星一开始抛出了七道不均质的环,这些环碎裂之后各自凝结成卫星;但这颗行星后来似乎又在三个不同的但相距并不很遥远的时期抛出了三道环,由于表面上的 偶然,这三道环的物质结构相当均匀,从而没有引起环的碎裂;这样它们就继续作为环形体绕土星转动。我用“表面上的偶然”这种说法,因为这里当然丝毫也没有“偶然”这个词通常所包含的意义:——严格地说,偶然一词只适用于不能查明或不可找到直接原因的规律之结果。

太阳进一步收缩,直到恰好占据由木星轨道圈定的空间,这时太阳发现又必须平衡由于自转继续加快而造成的两种力之间的失调。于是木星被抛出,并经历由环形体变为行星体的过程;变成行星之后,它在四个不同的时期也抛出了四道环,这些环最后凝结成四颗卫星。

太阳继续凝缩,直到它的球体正好占据由小行星轨道划定的空间,这时它分离出了一道似乎有九个 高密度中心的环,这道环解体时分裂成九截,其中任何一截都不具有吸引其他各截的占优势的质量。[38] 所以它们虽然全都较小,但却都作为独立的行星沿各自的轨道运行,它们轨道之间的距离也许多少与促使它们断裂的力度有关:——不过所有这些轨道靠得实在太近,所以考虑到其他行星轨道,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统称 为小行星轨道。

太阳继续缩小,当小得正好充满火星轨道内的空间之时,它又分离出了火星——其过程当然和上面所重复的一样。不过,既然火星没有卫星,那它就不可能抛出过环形物。事实上,太阳系中心母体的凝聚过程此刻已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它的星云体积缩小 ,物质密度增大 ,凝聚势头也随之减弱 ,因此到了这一时期,它肯定越来越没有必要像从前那样用分裂来恢复两种力的均衡。这样,我们一直在谈论的那些过程便会从各个方面显露出强弩之末的迹象——首先是从行星,其次是从母体。我们绝不能因为越是接近太阳行星间的间隔距离就越小而错误地认为它们被分离出去的时间间隔就越来越短。我们应该认识到情况正好相反。时间上最长的间隔必然会出现在分离最内圈的两颗行星之间,而最短的间隔则肯定是出现在最外圈两颗行星的分离之间。空间间隔的缩小是因为密度的增大,反过来也说明了整个凝聚过程的势头越来越弱。

但太阳仍在凝缩,当缩到只充满我们的地球轨道划出的空间时,它又从自身分离出一个天体——地球——当时这个新天体的星云状态还允许它分裂出另一个天体,这个天体就是我们的月球;——但卫星的形成到此结束。

最后,当相继缩小到金星轨道和水星轨道时,太阳先后分离出了最靠近它的两颗行星;这两颗行星均未产生卫星。

这样,我们太阳系之起源和巨大的中央天体,就从它起初直径肯定 大于56亿英里的庞大躯体——更准确地说是从我们最初谈到的那种状态——一个略呈球形的星云团,因万有引力的作用而逐渐凝缩成了一个直径只有82.2万英里的天体;但这绝不意味着它的凝聚已经完成,也不说明它就不再具有从自身分离出另一颗行星的能力。

到此为止,我已经照那位星云学说的提出者本人的构想简单介绍了太阳系的起源,这番介绍当然很粗略,但仍然包括了所有必要的细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会发现这构想真是美不胜收 。事实上它的确是太美了,以至不能不 具有作为其要素的真 ——而我此时这么说完全是认真的。不错,在天王星卫星的运行中的确有某种现象看上去与拉普拉斯的假说不符;但要想用一个 不符来否定由数以百万计的复杂精微的相符构筑的一种学说,这只能是痴人说梦。当我大胆地预言上述明显的异常迟早会被发现很可能就是那整个假说最强有力的确证,我并不是在自称能未卜先知。这个问题的唯一难处似乎就在于不可 预见。[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