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第25/38页)

我们的太阳系主要由一颗恒星、十七颗已确定的环绕恒星运动的行星(也许还有一些尚未发现)和十七颗已确定的伴随行星的卫星(很有可能还有一些尚未发现)所构成——现在这个系统被视为一个范例,即在上帝的意志收回之同时开始发生在整个原子宇宙范围内的无数凝聚之范例。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太阳系应该被认为是从这些凝聚之中,准确地说是从这些凝聚最终到达的状况之中,提供了一个普通的实例 。如果我们始终注意到像上帝所设计的那种尽可能复杂的关系 之概念,并注意到由原始原子的形状不同、相距差异来构成这种关系时所用的小心谨慎,那我们就会发现,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假定任何两团最初的凝聚最后会达到丝毫不差的结果。我们当然会倾向于认为宇宙中的任何两个天体——无论是恒星、行星还是卫星——都不可能 特别相似,但它们全都大致相似。因此我们更不可能想象由这样的天体构成的任何两个组合 ——或者说任何两个“系统”——会超过这种大致相似。[45]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天文望远镜完全证实了我们的推论。那么,就把我们的太阳系看作仅仅是所有天体系统中一个任意的或普通的标本,这样我们的议题就从太阳系伸延到了星系宇宙,一个存在着无数天体系统的球形空间,这些系统的分布只是大体上均匀,它们的形态结构只是大体上相似。

现在让我们拓展概念,把每一个这样的系统看成一个原子;其实当我们想到它不过是构成这个宇宙的无数系统中的一个,它的确也只是一个原子。那么,当我们把所有的天体系统都视为巨大的原子,并且都具有构成它们的真正原子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回归统一性之趋势——我们立即就会想到一种新的聚集顺序。靠近大系统的小系统将不可避免地被吸引到距大系统更近之处。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甚至数以十亿计的天体系统将东一堆西一团地聚集到一起——结果在空间留下一片片无边无际的空白。如果这时有人问,为什么在谈天体系统这些大原子时我只用“聚集”这个字眼,而不像谈到真正的原子时那样用多少坚固一点的“凝聚”一词:——如果有人问,譬如,为什么我不马上说出我要说的聚集之必然结果,不马上把“系统原子”的这些聚集说成它们在空间合并——每个合并体都凝聚为一颗巨大的恒星——对此我的回答是μελλουταταυτα[46] ——在未来 这道令人生畏的门槛之前,我不过是稍停一会儿。现在把这些聚集称为“星系”,我们就会看出它们正处于合并的最初阶段。它们的完全 合并必将来临 。

我们现在已到了一个点上,从这儿我们把星系宇宙看成是一个不均匀地 分布着星系 的球形空间。应该注意,我在这里宁愿用副词“不均匀地”,而不用刚才那个说法“只是大体上均匀”。事实上非常清楚,分布之均匀将随着凝聚之过程逐步减少——也就是说,将随着天体数目的减少而减少。所以,不均匀性 的增加应该被视为一种回归独一之趋势 的明确迹象——这种增加必将延续下去,直到一个新纪元来临,那时最大的一团凝聚将吸收其他所有的凝聚。

说到这里,似乎终于应该问问,天文学上确认的事实 是否能证明我凭推理为太空做出的这番总体安排。它们当然能证明。在透视原理的指导下,天文观测使我们得知,可观测的宇宙是由无数分布不均匀的星系构成的一个略呈球状的星系 。

构成这个由星系构成的“星系宇宙 ”的这“星系”不过是我们一直以来习惯说的“星云”——而在这些“星云”中,有一团 令人类最感兴趣。我是说那条天河,或称银河系。显而易见,这个星系之所以令我们感兴趣,首先是因为它看上去特别大,不仅比天上任何一个星系都大,而且比其他所有星系加在一起还大。与之相比,其他星系中最大者也仅仅是在空中占据了一个点,人类只有借助望远镜才能清楚地把它看见。可银河系却横贯天空,灿灿煌煌用肉眼也能看清。不过它令人感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尽管不是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人类的家;它是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的家;它是地球所环绕的太阳的家;它还是这个以太阳为中心、有十七颗行星和十七颗卫星的太阳系的家。让我再说一遍,银河系只是我正在描述的这些星系中的一个星系——只是我们所误称为的那些“星云”中的一团星云——那些“星云”只是有时用望远镜才能看到,它们看上去就像分布在天上不同位置的模模糊糊的亮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银河系真比那些“星云”中哪怕最小的一团更大。它之所以看上去硕大无朋,显然仅仅是因为我们观看它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置身于其中。对那些不谙天文学的读者而言,不管这一断言初看上去有多么不可思议,可天文学家却会毫不犹豫地宣称:我们置身于构成银河系的无数恒星、星团和星协之中 。此外,不仅是我们——不仅是我们的 太阳有权利声称银河系是自己的家,而且可稍有保留地说,天上所有清晰可见的星星——所有用肉眼就能看到的星星——也都有权利声称银河系是它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