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10/20页)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没有寂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能战胜寂寞的人生才可能是圆满的人生。人有时是需要学会和寂寞相处的。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自嘲自己居住的屋子是:“门掩草,径生苔”。这足见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是何等孤独寂寞。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读书写作,潜心创作,生活虽然看来索然无味但他却饶有兴味:“味无味处求我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可见,成大事者大都善于和寂寞打交道,和孤独交朋友,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著名作家姚雪垠一生有三个座右铭,第二个座右铭便是:耐得寂寞,勤学苦练。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姚老解释说:“这里还有点辩证法呢!耐得寂寞的目的,是为了勤学苦练。耐得寂寞的人,就能勤学苦练,从而做出成绩来。这样,人们就会承认他、记住他。相反,耐不得寂寞的人,就会心存浮躁,哗众取宠,热衷于出风头、赶时髦。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坐下来刻苦学习,更谈不上埋头钻研,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当然也就不可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人性中有一种寂寞的潜质,也许真的美丽只能由自己欣赏、自己感受。寂寞才是占领大半人生的伴侣,寂寞才是伴随生命的主旋律,所以每个人都依然寂寞,寂寞也无比美丽。

究竟什么是寂寞,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凡有一个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我寂寞。”民间灾难的最大困境是无处投诉、无处求助,连朋友、亲戚也变得极不可靠,因此,轰轰烈烈的外像中常常隐藏着大量中国人彻骨的寂寞。

南怀瑾大师对于寂寞有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寂寞是钱财买不到的”。他提到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句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认为“独怆然而涕下”的独字,是指没有一个人或者只有一个人空灵地在这里,这就是大悲的境界,菩萨的大悲心。他还告诉人们一个经验:当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跑到高山顶上或大沙漠里,非常宁静,自己的眼泪就不晓得怎么会流下来。这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欢,那是一种无比宁静的舒服,身体每一部分都自然打开了,心里的痛苦、烦恼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空山夜雨,万籁无声”。只听到空山里雨水拍打树叶的声音,别的什么都没有。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在这种境界中,没有了身体,人和宇宙合一了。所以,南怀瑾大师最后的结论告诉大家,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寂寞的享受是没有用的。

余秋雨先生在《关于名誉》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名誉和寂寞之间的关系,两相淡然,他也就走出了病态,既不会萎缩,也不会嚣张了。”一个人的寂寞,不是名誉、地位或是有形的幸福就可以消除的,真正让我们感觉到寂寞的,是灵魂的寂寞,是那种有苦、有乐、有喜、有悲无处申说的寂寞、任何人都不能真正体谅到内心苦乐的寂寞。

有的时候,生命到了“升华”,寂寞也会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美。难道说:因为害怕“寂寞”就不继续生活了吗?生活还在继续、时间还在继续、生命还在继续。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一切都没有兴趣。能对人生有热忱,生活才有光亮。人与人之间在有形的亲密之下,还是有着无形的距离的,而且这距离有时很远。但是,我们不必为这距离而觉得悲观,我们只是必须承认这是一些事实而已。一个人能承认事实,就会有力量去面对事实,能面对事实,就不会觉得寂寞是可怕的了。

对于我们而言,只有学会享受“寂寞”,才能超越寂寞,才能在萎缩的生命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只有学会享受“寂寞”,才能把自己融入自然,完美地领略春花的绚丽、夏天的浓烈、秋色的清幽、冬雪的晶莹,懂得珍惜生命、善待亲人、关爱朋友。幸福快乐的生活。学会“享受寂寞”,不仅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乏味,反而还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滋味。当自己真正静下来的时候,才会发现孤独的时候人是最冷静的,也是最自信的,寂寞的世界也有自己,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主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