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7/10页)
当然,母亲抚养孩子,会和孩子密切接触,感情积累相对多,但是这样,父亲的晚年就显得过于孤独和哀伤了。
假如像妇女解放运动的战士们所说,男人的工作和女人的家务具有对等的价值,那么上年纪以后,孩子们对老人的探视频率和亲近感也应该是对等的。
女人常常在男人辛辛苦苦地工作时,当面责怪男人专横、傲慢,背后趁机与孩子打得火热,晚年还趁着余勇,竭力把孩子们拉到自己身边。真是这样而为之,如意算盘就打过头了。
男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并斗智斗勇,说起来很体面,但会因过于忙碌而疏远孩子,等上了年纪意识到时,孩子们都站到老妻那边去了。终其一生,也不明白是为了什么而辛辛苦苦地工作。
平均寿命
这次要换个方向,说说寿命的事。
如诸位所知,战后日本人平均寿命的增长幅度,是令人惊异的。不妨先把战前和战后的人均寿命作一对照。
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男四十六点九岁,女四十九点六岁。二战结束的昭和二十二年(一九四七年):男五十点一岁,女五十四点零岁。十二年间,男女寿命分别增长三点二岁和四点四岁。年均增长仅零点三岁。当时人的寿命,如同织田信长(1)所抒发的心中感受那样——“人生五十年”。与战国时代相比,没有大的改变。
战后人均寿命开始迅猛增长,到昭和三十年(一九五五年):男六十三点六岁,女六十七点八岁。昭和四十年(一九六五年):男六十七点七岁,女七十二点九岁。时间不足二十年,延长了近二十岁,以一年一岁的速度在增长。
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到昭和四十七年(一九七二年),应该达到百岁,但后来的几年,人均寿命增长速度逐渐延缓,根据厚生省发表的统计数据,到昭和四十七年(一九七二年),人均寿命只增长了大约三岁,男七十点五岁,女七十五点九岁。
让人觉得奇怪或奇妙的是人均寿命增长速率竟与经济增长速率相近似。
日本人的寿命这样延长,似乎我们周围的人净是些老人了?好像目前还不能这么说。
看看报纸上的讣告栏,四十几岁或五十几岁逝世的人很多。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感觉,人们也没有“现在五十,再活二十年没问题”的那种散淡和悠闲。与过去人均寿命五十岁时,在三十岁阶段所感觉到的时间富余相距甚远。虽然人均寿命在延长,但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放心的感觉,却一点也没变强。
通过战后人均寿命延长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婴幼儿死亡率的锐减这一点,就自然可以理解。
婴儿一岁死亡或者活到五十岁,会对总量指标平均值造成很大影响。比方说,一个一岁的幼儿患传染病濒死又得救,后活到五十岁,顶得上五个五十岁的人活到六十岁。
过去孩子一出生,大人首先考虑能否顺利成长的问题,现在的父母没大有这样的担心。好像可以说,越是不再担心乳幼儿的发育,平均寿命越得到延长。
所谓的寿命延长到了七十岁,并不是说原先五十岁死去的人,现在都能活到七十岁。这样也和经济增长一样,存在数字上的欺骗。
人均寿命超过七十岁,增长速率延缓,并不是因为与之有关联的经济增长率停滞不前了。
尽管当今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预防和临床医学都很发达,人们的精神压力解除了,但人的平均寿命预期,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最多也就是比现在延长两三岁,不能指望再有大的增长。
好像还有这样一个问题:社会越是进步,物质越是文明,人的体力就越是衰弱。就是说,人的生存环境越好,病菌病毒越无藏身之处,传染病就会消失,人的抵抗力也就相应地减弱。
最最根本的问题是,人这种动物本身的终极寿命只有一百二十岁。
当然,个体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环境条件的好坏也会对寿命有所影响。但一般认为,人的细胞活性只能维持八十年左右。无论怎样改善生活条件,人的身体不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老。
这么说,我们的寿命好像和文明一样,很快就要到达极限。在这种条件下,好像将延长寿命改变为充实生活内容更为明智。
话虽如此,战前战后始终是女性的寿命超过男性寿命,总让人有点愤愤不平。
现在看看男女人均寿命差别就十分清楚,男女差别在逐年扩大: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相差一点二岁,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相差二点七岁,昭和二十二年(一九四七年)相差三点九岁,昭和四十年(一九六五年)相差五点二岁。随着女性逐步变得坚强,寿命差距也在逐年拉大。这样思考是否正确,任凭读者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