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求(第11/15页)
另外一类人让我接触到功成名就之后的空虚烦恼。
2011年的春节公假,我在五一公社唱歌,下午场。一日进来一个戴着眼镜穿着黄色冲锋衣的中年人,他不像搞户外的,看上去很斯文,像是个知识分子。他点了一杯红茶,听我唱了几首歌。他十分安静,甚至有些拘束,我每唱完一首歌他也并不鼓掌,只是沉默地看着我。
到他走时,他拿出一百块给甜菜买单,红茶十块钱,他说剩下的就给我做小费。
第二天他又来了,同样的过程,这次他给了五百块。第三天又来,又给了五百块。
我觉得过意不去,便跟甜菜晚上请他吃饭。
聊起来后才知道,他在农村长大,后来考上大学学自动化,再后来去了中科院继续研究,整出了新技术,之后从中科院出来跟别人合作开公司,以技术入股,后来又做管理,公司前后运营7年,他的资产飙升到了两亿元,他妻子和女儿都移民去了美国。
这之后,他忽然觉得人生的道路没有了方向。
他厌倦了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一直以为人生就是要挣钱,要掌握权力,但完成了他能想到的一切任务后,他忽然不知道怎么过了。
资产过亿,妻女移民,精英生活过到这儿怎么着也到头了,接下来呢?
他把股份都卖了,开始到处晃荡找自己找方向,大年三十那天晚上他喝了很多酒,后来我俩就凌晨在古城街道上晃,他又哭又笑,我就沉默地看着。
再后来他送我两份他写的东西,一份是几首小诗,一份是曾发在征友网站上的自我介绍,很长,文笔也还可以。
再之后我们没有了联系,也不知他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另一个这样的人是我去腾冲时碰到的。
也是类似的经历,开超市起家,后来资产过亿,功成名就,忽然就出问题了,抑郁成疾,几近自杀,于是转而去研究心理学,才慢慢治愈。
他请我俩吃饭,聊起我俩的经历,禁不住感叹说,凡是心理上出问题的人都是因为没有去真正做自己,你俩这么年轻就能想明白这番道理,真是不容易。
与这两位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在成功的道路上走着,但还未达到阈值的人。
我记得有一个药厂老板,资产上千万吧,也因为喜欢听我唱歌便跟我聊,说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个吉他爱好者,青春时候也组过乐队,但后来穷得过不下去,便想着法子赚钱,后来做药材生意发的财。他也欣赏我们,但也替我们惋惜,觉得这么高的学历不应该窝在这儿打工,“玩玩可以,但不是长久之计”。
这句话我后来还分别在某社会老大、某导演、某教授那里听到过,这些人均对我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很艳羡,却也觉得旅行和打工终究是不务正业,不是长久之计,在他们眼中,总有个“正业”和“长久”。甚至,我知道,大冰哥你也是这么看我们的……
我想说,作为一个酒吧歌手,我看到和听到各种人的故事。
见得越多,听得越多,我越理解无常,我通过这些人的经验确认了一点:成功并不等于幸福,真正的幸福并不来自外界,而源自内心。
2011年上半年是我内心建设的重要阶段。
这期间我做了一些塑造内心的事情:学着泡茶、读了一些书、跟一些出家人做一些交流、偶尔做一些打坐之类的观心的尝试。这期间对完善我性格更重要的事情,是甜菜开始引导我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
总而言之,尝试着在生活中去修行自身。
把茶泡好需要放松心情、去除杂念、专注精神,这跟修行的要旨是一样的。
而完整地喝一杯茶需要至少四十分钟的闲暇,心无一念地完整喝完一杯茶,一看表,往往就过了两个小时。
安于闲适也是修行的一个目标,因而每天泡茶便成了我内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冰哥,每次我们聊天时,你都讲得太多,语速太快,但我记住一个词,叫八地菩萨,我当时以为这菩萨叫巴蒂,还觉得哇塞,菩萨也喜欢踢球,好酷!
另外我还记得你自己说你自己应该少动嘴皮子多摸索实修,怕自己落入虚无主义的桎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