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第4/9页)
宗泽自始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整顿军队上。当时东京外围及附近地区有许多无所统属,也没有固定防地、固定粮饷供应的流动部队,他们有些是自动结合的抗金义军,有些是进不去京城,又退不到原地的勤王军,有些是东京沦陷时逃脱的溃兵百姓,其中包括跟随刘延庆父子夺万胜门而出的和跟随吴革冲出南薰门、万胜门的军民等。宗泽尽量想办法接济他们军需粮食,或单骑入营,与他们的头目结为盟兄弟,收编麾下,或派人联系,互通军情,让他们在原地活动,以壮大声势。其中有个号称“没角牛”的杨进,有众三十万,出入京西洛水一带。还有个称为“王大郎”的王善,近在畿南,有众十万。他们都是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头项,一时还不习惯受正规化的军法部勒,但都表示愿听宗留守号令,一致抗金。
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任使,务期做到人尽其才,这是宗泽抚恤部下、培育人才的原则。
曾在杨可世亲兵营当过头目的王彦,后在西军中成为知名人物,至是单骑来归。宗泽热情地接待了他,知他才略可以大用,就派他渡河至滑州、新乡一带召集义勇。他进兵太行山,据共城共城,今河南辉县。
入西山。这里正好是义军结集的一个重要据点,义军头项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知道他是宗留守派来的人,愿与结盟为兄弟,并推为领袖。这支义军很快就发展至数万人。斡离不派在真定负责对付义军的女真名将副都统杓哥也害怕他的名声,出榜悬赏能擒获王彦或斩其首级来降者赏万贯,擢为千夫长。这时王彦来山寨未久,恐遭毒手,每夜更换睡憩之处,有时一夜间要更换几次。
傅选、焦文通等都是当地豪杰,人称“太行山义士”,曾与石子明大哥一起参加过和尚洞山寨的义军大会,与赵杰、马扩都相熟稔。他们推尊王彦为领袖是相信他矢忠为国,也相信他的军事才能可以领导他们作战。在这段时期的义军头项对自己领导作战的能力尚无自信,往往要请宋朝正规军中有经验的军官来领导他们。王彦夜不安寝这件事,引起他们的不安,相与计议道:
“听说王都统夜寝屡易其处,莫非有疑于咱们?”
“王都统新来乍到,共事不足一月,尚未深悉俺等之为人,休去怪他。”
一个可以采取的建议是:“不问王都统信不信我,只要俺等所行之事能使他折服,两情相孚,就可消除他的顾虑。”
这一群朴质诚恳、能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放进别人腔子里的义军头项终于商量出一个能使王都统心折的办法,毫不耽搁地就实行起来。第二天早晨,王彦发现这几名头项额头都刺了一行字,还用青色渗染,使它永不褪去。字迹虽不工整,但刺得清清楚楚,可以看出来是“赤心为国,誓杀金贼”八个字。
五代朱梁时为防止士兵开小差,在他们面上刺字,这是从奴隶社会黥面之刑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暴政,以后相沿成风,许多部队士兵面上都刺了字。宋朝后规定只能刺在流徙充军犯人的面上,不许滥用。唯独这支军队面上刺字是出于大家自愿,以表示与金人势不两立、作战到底的决心。在以后的几天中不少核心头目以及几千名义军都在面上刺了这八个字。王彦深受感动,相信他们报国抗金之心可贯金石,彼此的隔阂一扫而尽。从此这支军队团结更强、士气更坚,战斗力也显著提高了。“八字军”的名声洋溢于史册。
在这支军队中唯一不赞成这一举动并拒绝实行的中级官佐是宗泽派来的武经郎岳飞。因他认为首先应该由统帅对部下表示信任而不应是相反,其次他也不赞成用这种形式主义的表态来团结官兵。这两条都富有理想色彩,以后岳飞在他组织并发展武装的过程中都贯彻了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年纪很轻但在思想行动上已相当定型化了的将才。岳飞就是在第二次伐辽战役中奉命巡哨,直到燕京城下,画了军事地图献上,反而受到处分的那个姓岳的“敢战士”。从那时起,他已经表现出一种不能满足于一般任务而要求有突出成就的倾向性。
伐辽战争失败后,他弃了军职回到相州汤阴县里居,受到当代著名武师周侗、陈广二人点拨,武艺日进。同时也发愤读书,对《春秋左氏传》一书寝馈尤深。赵构在扬州开元帅府,他应募入伍,拨归宗泽部下。宗泽几次与金人接战,岳飞都参加了,立有功绩。这个年轻人的锋芒是掩盖不住的,而宗泽军中,也绝非压制人才、埋没人才的地方。不多久,宗泽就发现了他的才能,几次与他谈话。留守府直辖部队不下八九万人,宗泽独独看中了这名小军官,经常约他来自己府邸中谈话,这件事的本身就不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