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上帝之城(第11/34页)
“如此说来,我相信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塔尔博特环顾桌边的人们,在场人士一个个地点了点头,有人是兴冲冲地,有人是俯首顺从而已。不过大家都点了头,于是达成了协议。
“阿德勒先生,文件何时可以草签?”德安东尼奥问。
“两个小时即可,主教阁下。”
“亲王殿下,”塔尔博特站起身来说,“主教阁下,先生们——我们完成了一件大事。”
令人惊奇的是,谁都没有意识到大家居然成功了。这次和会与类似的洽谈一样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过程,大家都很重视开会的过程,对开会的目标反而显得淡漠了。而今,大家突然之间发觉目标实现了,尽管大家都为制订并实现这一外交目标做出了努力,心中的疑惑反而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模糊了他们的感悟力。大家一个接一个地领会到他们究竟完成了一件什么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他们的确已经大功告成了,一件不太可能的大事居然办成了。
大卫·阿斯金纳兹绕过桌子走向阿里亲王,阿里亲王负责代表本国参加本次协商,大卫向阿里亲王伸出手,这还不够亲热。亲王像对待兄弟一样亲热地拥抱这位以色列外交部长。
“在上帝面前发誓,我们之间将拥有和平,大卫。”
“过了这么多年终于办到了,阿里,”这位以色列军前坦克手答道。一九五六年,阿斯金纳兹还是一名陆军少尉,参加过苏伊士运河之战,一九六七年以上尉身份再次参战,一九七三年他所在的后备队还支援过戈兰高地战役。四周响起的掌声让两个人吃了一惊。这位以色列人的热泪夺眶而出,他自己真是不好意思,而且也难以置信自己居然会流泪。
“不要感觉羞愧,您本人的勇敢尽人皆知,部长先生,”阿里态度优雅地说。“一名战士原本就应当创造和平,大卫。”
“可是死了这么多人,都是些优秀年轻的小伙子,双方都一样,阿里,所有那些小伙子。”
“不过再也不会有人战死了。”
“迪米特里,您的大力帮助真是非同凡响,”塔尔博特对坐在桌子另一端的俄国外交部副部长说。
“当我们通力合作的时候成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不是吗?”
刚刚发生在塔尔博特身上的情况又在阿斯金纳兹身上重演了:“整整两代人的生命都耗尽了,迪米特里,那些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我们无法弥补失去的时间,”波波夫答道。“但是我们有智慧可以不再继续浪费时间。”这位俄国人狡猾地笑着。“为了庆祝这样重大的时刻,真应当准备点伏特加酒。”
塔尔博特把头扭向阿里亲王一边。“并不是所有人都喝酒的。”
“没有伏特加酒他们怎么能活得下去呢?”波波夫吃吃地笑道。
“这就是生命的奥妙之一,迪米特里,我们两个都得去发电报。”
“确实如此,朋友。”
让驻扎在罗马的通讯记者们怒火中烧的是,第一个透露新闻的居然是待在华盛顿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记者得了个信息来源,那人是负责维修总统新座机VC25A的空军女中士,这架飞机是波音747型改造的军用飞机。记者早就做了埋伏,收买了这位中士。人人都知道总统要去罗马。问题是究竟什么时候出发。中士刚一听说这架飞机要出发,她就假装打电话回家,打听那套送洗的制服是否已经取回来了。她有意拨错了电话号码,那位记者从自己的电话应答机里收到这条信息。万一事情暴露她因此被抓的话,就可以用打错电话的说辞来搪塞,当然这一次她并没有被抓到,她料定不会被人抓到。
一个小时之后,在总统新闻秘书和白宫通讯记者例行会面的晨会上,《邮报》记者宣布了一条“未经确认的报道”,福勒总统要去罗马——此行究竟意味着协商会议已经陷入僵局,还是已经取得了成功呢?新闻秘书一下子被问住了,无话可说。十分钟之前他才听说总统要飞往罗马,他照常宣誓要保守秘密——有如多云天气中出现的阳光微乎其微一样,这句誓言的分量也微不足道。不过他还是装出一副大吃一惊的样子,但在心底里这事也的确让他大吃一惊。这条消息原本该由他来透露,而且还要等到午饭后下午简报的时分。他的那句“无可奉告”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白宫记者们像鲨鱼一样嗅到了水中的血腥味。他们手中都有汇编好的总统行程安排,当然,他们都认识一些人可以查证这些情况。
总统的助手已经在打电话取消总统和他人的约会以及出席安排。哪怕贵为总统也不能事先不给人家一点提示就爽约,给重要人物添麻烦,而且即便那些人能够守口如瓶,他们的助理、秘书也未必人人都能保密。这是自由的新闻界所依赖的泄密现象中的经典场面。知情人无法守口如瓶,尤其是机密要务。一个小时之后,记者们分别从四个广泛的信息来源确认了这个消息:福勒总统取消了几天内的约会。总统要前往某地,然而地点并非皮奥里亚市。这些消息已经足够让所有的电视新闻网播发新闻快报,取消了形形色色的娱乐表演片段,而代之以仓促写就的声明,而后迅速切入商业广告,虽然没对数百万观众说起总统要去哪里,但是这也已向公众暗示,将有重大事件要发生。